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77篇 |
免费 | 125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2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292篇 |
人才学 | 45篇 |
人口学 | 16篇 |
丛书文集 | 1890篇 |
理论方法论 | 253篇 |
综合类 | 2920篇 |
社会学 | 176篇 |
统计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94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155篇 |
2014年 | 270篇 |
2013年 | 284篇 |
2012年 | 342篇 |
2011年 | 409篇 |
2010年 | 409篇 |
2009年 | 336篇 |
2008年 | 515篇 |
2007年 | 379篇 |
2006年 | 313篇 |
2005年 | 271篇 |
2004年 | 294篇 |
2003年 | 255篇 |
2002年 | 182篇 |
2001年 | 224篇 |
2000年 | 177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1.
徐水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671-676
梁启超居住日本期间,充分吸收日本学者译介的西方文化,向国内学人大量地介绍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学派、理论、范畴,并提出了融会中西思想的理想人格论——"新民说",其论著影响了一大批20世纪初叶的中国知识分子。史料证明,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912.
价值判断方法引导了民法基本价值从近代民法"安定性"向现代民法的"妥当性"转变。价值判断方法以两种方式发挥引导作用:其一是作为法学通用方法引导立法的价值取向;其二是作为独立的民法解释方法在法的适用领域发挥价值再判断和价值修正的作用。两种方式上的价值判断方法合力推动民法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取向改变,实现了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913.
李翠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71-272
西欧封建国家与古典时代的城邦国家、近代民族国家相比在政治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西欧封建国家,法律是国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国王立法,且受法律制约;国王逐渐成为一个世俗统治者,而且王权力量不断增强;西欧封建国家,王室婚姻、王位继承对王权影响重大,甚至会导致内乱或对外战争;西欧封建时期,国家的地域实体性特征凸显,但其疆域有很大伸缩性. 相似文献
914.
王天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近代中国以报刊为核心的媒介系统始终处在战争的压力下运作.舆论精英的媒介话语选择离不开其著述的文本,更不能脱离其存在的社会语境.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张之洞两大幕府相互倾轧,严复、章太炎、李提摩太等中外舆论精英游说其间,在政治利益角逐中扮演角色.近代舆论由器物上的洋务转向维新变法,舆论精英面对政统、道统抉择的两难,学术良知往往决定他们放弃因谋生需要而投靠某个利益集团,从而坚持学术上的自我.即政治上可以应变乃至投机,但有其学理取向上的底线;两者冲突时,学人多回归学理上的价值取向.这对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格局变迁及社会舆论趋向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915.
关爱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2)
近代前期小说最引人瞩目的创作趋势之一,就是侠义小说的盛行.侠义小说归顺皈依的主题模式、驯化的侠义英雄类型和以君臣人伦为主要内容的忠义观念等创作特征,体现了19世纪小说家的道德救世情结.他们在侠之归顺皈依的描写中,掺和着整饬纲常的希望,表现出通过道德调整达到补天自救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16.
李翠芳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21-125,152
西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诗性建构,在汉族作家的笔下,在不同的文本中显现出不同的面孔,阐释和表达本身就产生西藏的形象和意义:西藏是一种对生命憩园和情感故乡的追寻;西藏是一种空间性的参与因素,是作者表达历史意识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西藏是动态的施动意义的救赎力量。当然,作为异质文化者的作家对于西藏的表达不可避免也会表现出疑惑与困境:马丽华表现出一种情感与理智之间难以调和的文化困境;马原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试图摆脱面对异于自己的西藏文化时不知如何表达的尴尬,暴露了他的叙事之中的潜在裂缝。 相似文献
917.
肖菊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180-186+19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历程主要包括引进模仿期、探索融合期、发展分化期三个阶段。中国学者对教学论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回顾与反思20世纪上半叶教学论学科建设,可以发现中国教学论的发展亟待解决三个问题: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教学论与中国古代教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教学论学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918.
晚清时期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一批封建廉吏极力倡导清廉俭朴勘政之风气,忠实践履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基本要求,并开始把它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联系起来,赋予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为实现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搭建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919.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危机四伏的社会.对此状态较为平和的求解之道是农村矛盾向城市的转移,即在城乡互动的层面上求得一种新的平衡与和谐,这就是延续整个近代中国历史时期的"农民离村".而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则是以追求和谐农村建设为目标的积极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920.
美国近代哲学的各种思潮都源于欧洲,但都适应美国的特殊条件作了改造.美国近代哲学较少关注思辨体系的构建,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和实践问题的解决.美国近代哲学大都有宗教背景,而美国宗教又具有更多的世俗性.美国近代哲学在理论底蕴上逊于欧洲哲学,在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上又胜于欧洲哲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