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53篇 |
免费 | 185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8篇 |
劳动科学 | 26篇 |
民族学 | 148篇 |
人才学 | 108篇 |
人口学 | 44篇 |
丛书文集 | 2062篇 |
理论方法论 | 361篇 |
综合类 | 4505篇 |
社会学 | 517篇 |
统计学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28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32篇 |
2015年 | 238篇 |
2014年 | 493篇 |
2013年 | 411篇 |
2012年 | 579篇 |
2011年 | 552篇 |
2010年 | 583篇 |
2009年 | 514篇 |
2008年 | 716篇 |
2007年 | 535篇 |
2006年 | 487篇 |
2005年 | 406篇 |
2004年 | 304篇 |
2003年 | 319篇 |
2002年 | 244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196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将生态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视角,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会使之呈现出超乎常规的审美意趣。重读《水浒传》,发现其中竟然涵蕴着明显的生态审美意识,其表现为对自然天道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人格的尊崇;而这些生态审美意识又渗透到小说的结构叙事、人物塑造和意义蕴涵之中,使小说呈现出魔幻的效果、真实的人物和深厚的生存意蕴,从而带来了多重复杂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992.
自然体权利能否在环境法中确认,是近几年来环境法学界一直探讨的话题。传统法学囿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从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理论否认自然体权利的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人与自然整体性视角重新解读自然体的主体性地位,为自然体权利的法律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我国自然体权利在法律规范上的缺失,借鉴国外自然体权利保护实践经验,我国应以自然互惠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为基础,以代理制度、公共信托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为实践方式,注重自然体受到损害时的补救,提倡自然法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权利观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93.
杨祖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42-52
牟宗三先生对中国儒道佛三教哲学的诠释,及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消化给出了中西哲学会通的途径,贡献是非常大的。除了遵从牟先生的研究,对以上有关的哲学见解作进一步深化诠释之外,我也试图对牟先生在宋明理学中的诠释做出反省,在对朱子学义理型态的衡定上,我参考了韩国朝鲜朝主理与主气两系对朱子学的理解,又借用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提出的人性中自然的辩证的问题,来为伊川与朱子的格物穷理的理论给出一些新的诠释,试图证成朱子学也可以是成德之教中一套可行的工夫理论。 相似文献
994.
张劲松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5):2-3
人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内容,人的和谐发展论阐述了人的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它们同外部世界的协调、统一的状态.人的和谐发展包含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复活》的文艺生态价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富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73-76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文化与自然关系为课题,把生态与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自然之风。《复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对人物思想、性格和行动等的影响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二元矛盾的搏斗图,体现了较高的文艺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99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41-46
视域问题是认识自然危机的前提性、关键性问题。敬畏自然论以纯粹自然为视域,极力美化自然,贬低甚至根本否定人类及其文明。对此,我们必须推动视域的嬗变,从自然视域转向实践视域,以实践作为研究和化解自然危机的出发点,直面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现实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由于人类社会多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人类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而自然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异化的必然结果及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以且只能通过对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及实践异化的理性思考并通过人类实践的自我完善逐步化解自然危机。 相似文献
997.
郁欣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2):129-137,160
在施泰因早期的同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的现象学构造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所谓个体的现象学构造,意味着在现象学的意向性的相关性中对个体一般或个体自我一般的现象学意义的阐明。施泰因将个体一般或个体自我、它的躯体以及心灵、作为自然发生的心理之物,以及因果的联系乃至一个交互主体地构造起来的实在世界等都归属于自然,一门自然之现象学则展示了这些客体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造的,它为自然科学的发生提供了澄清性的阐明。而正是在宽泛意义上的同感行为中,个体以及外部世界得以构造,这样的同感构成了人们观自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998.
环境问题其实已经超出了技术层面,它向我们提出的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问题,那就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海德格尔在其后半生曾对西方技术世界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海德格尔发现,人类对自然界掠夺式开发的理论基础就存在于技术的本质之中。如何把西方的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呢?美国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概念,即“前进到自然”。 相似文献
999.
我国生产力理论研究的重大缺失——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理解存在一个重大失误,即无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一般”等同于“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这种片面理解在理论上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上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在指导思想上抽掉了可持续发展观的世界观基础。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亟需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000.
鲁迅小说《故乡》的审美价值,可谓多多。如果从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可以得出新的认识:一是自然神话世界的撕裂与变异;二是“我”与闰土互补互渗,展示出古道悠远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撕裂与变异;三是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总之,《故乡》中的人们,都处在自然、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中,经历着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