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407篇
社会学   7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鲁迅嗜好糖食,他的日记中频繁出现购买糖果、甜食的记录,友人也时常赠送糖食给他。糖之于鲁迅,不仅是一种饮食偏好,也构成了他人情往来和个人情感的一部分。尽管鲁迅自幼患有龋齿,一生与牙疾相伴,身体条件不适宜吃糖,但他仍然割舍不下这一嗜好,糖在给鲁迅带来味觉和精神上的甜蜜的同时也给他带来身体上的苦痛,鲁迅是以自虐的方式承受苦痛并坚持与现实的黑暗抗争。鲁迅作品中的糖则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既有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又成为他独特的修辞方式以及书写人性、人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702.
《关雎》主旨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诗经学”史上,“强制解读”现象相当严重,就《关雎》主旨而言,“还原本义”还得从深究其关键字句入手。正确解析“雎鸠”“荇菜”“流”“芼”以及“左右”“琴瑟”,方可还原《关雎》之情歌恋曲场景。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已然形成了《关雎》文化考古中的“《关雎》文化堆积层”。基于对文本解读习惯与动机的理论剖析,通过对《关雎》主旨迷案的认真清理和重审,可以结案判决“恋情说”“赞美说”“讽刺说”“贺婚说”四大类主旨说之得失是非。  相似文献   
703.
形而上学家试图对于这个世界是什么以及之为何提供一种“形而上学解释”,在力求其理论和经典物理学相拟合的同时,也会援引科学实践与科学结论来作为自己的预设或者佐证自己的立场。哲学家大卫·刘易斯的休谟式随附工程就是这样的一种努力。在强制阐释的框架内来审视,休谟式随附是一种强制(动机)阐释,其错误根源在于认为一种好的理论必须是“还原”的。通过因果功能主义径路的指引,人们可以探寻哲学研究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704.
光合作用一章的教学,是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光合作用机理教学的新视点。以能量形式和能量水平的变化为教学过程的主线,改变教材中以生化反应的过程为主线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705.
受还原主义观影响,在传统立法过程中通常将环境分解为环境或资源要素并以其为调整对象单独立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法治思想推动下,迈入从“分割治理向整体治理异质转向”时期,即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系统原真性为出发点,以流域、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区等地域为新的调整对象。面临环境法治观这种转向,在同一时期形成行政的空间、生态的空间和整体的空间三种空间形态,以及各治理规则并行的法律结构。但因新旧思维碰撞以及制度惯性作用,导致诸多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冲突、重叠等一系列问题。为从根本上化解这些遗留难题,需从认知上同步跨入“从整体治理向空间治理同质转化”这一新的阶段,即在环境法立法当中明确强调空间性关照,实现空间思维普遍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706.
张力锋 《学术界》2023,(3):162-169
作为知识获取的一种方式,反事实推演要求认知者具有相当娴熟、准确的概念运用技能,经验要素在其中扮演着不同于促进和直接证据的角色;即令先验认识也需经验要素的促进作用,方能理解知识内容,进而判定其为真,后验认识则需要当下或过往的感知经验作为直接证据,以判定知识内容的真实性。鉴于此,反事实推演被视作扶手椅知识的典型获取方式。可以在语义上证明一个模态语句逻辑等价于另一个以虚拟条件句为主要部件的语句,所谓的反可能条件句反例不构成逻辑还原的障碍;但模态知识不能因此就归结为以反事实推演为主体的认识过程,反事实条件命题的必然性分析表明它们的认识必须诉诸某些先验模态原则,因而反事实推演的模态认识论方案并未获得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