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8篇
劳动科学   6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00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巴蜀短波     
成都为大中专技校生提供专项服务;达州进一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攀枝花全面启动事业单位 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伤保险;巴中推动劳动保障向农村延伸;眉山优惠政策鼓励“小病进社区”;九寨沟县评价企业诚信守法;理县重拳出击维护农民工权益;射洪县提前实现基金征收目标;苍溪县医疗保险使农民工享实惠;梁县37万农民冲出农门奔富路;资中县农保新举措见成效;巴州区形成创业培训“五化”模式;万源市统筹城乡就业培训;仪陇县保障农民工权益动真格;郫县监察网格化掌握主动权;古蔺县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平昌县为高考落榜生辟新路;梓潼县事业单位医保费财政划拨。[编按]  相似文献   
152.
近年来,为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显成效,工资拖欠有了明显好转,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在其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清理和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规定的要求,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废止(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及有关配套件的通知》(劳社部函[2005]18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54.
2006年7月16日至8月16日笔者深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三庄”进行了初次调查,了解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与发展日渐成为地方政府领导、高校学者关注的话题,农民外出务工者所从事的行业由原来的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外出务工是当地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5.
文献综述发现,“新市民”内涵主要有5种,分别是“新兴市民阶层说”“新市民文学说”“新型市民说”“市民新型权利说”和“进城农民说”,其中,以“进城农民说”最为典型,近年来成果也最多。由于农民“新市民”尚未完全融入城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故“新市民”概念的内涵有待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6.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权益被侵害的集中表现为拖欠薪酬的现象屡见不鲜。各种群体性讨薪事件、极端行为讨薪被传媒报道,成为舆论热点。进城务工人员被拖欠薪酬已经由法律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成为国家行政机关不可回避并加以解决的行政课题。劳动合同的欠缺是导致进城务工人员被欠薪和讨薪难的主要法律难题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同样具有劳动者的身份,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劳动关系,进城务工  相似文献   
157.
如果唐僧师徒是一家,唐僧就是孩子,悟空就是妈,猪八戒就是好吃懒做的爹,沙僧就是进城务工、借宿家里的孩子他二大大。唐僧这孩子也就是上小学的年纪,从小体弱,但功课门门  相似文献   
158.
<正>目前,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5亿人。但是,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二元社会体制安排,进城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至  相似文献   
159.
"五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意见。当初,外界对我们提出那么高的目标有许多疑虑,如今我们用五年的时间回答了当初的疑问。这五年,本市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一步一脚印,不断探索、创新,持之以恒地推进,年年有进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7月24日,在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推进大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对过去五年上海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  相似文献   
160.
一位90岁高龄的孤寡老人,每月有2000元退休金和一套住房。一位50多岁的进城务工农民,勤劳朴实、生活拮据。一纸不寻常的协议将他们“绑”在了一起:“儿子”给“父亲”养老送终,可继承所有财产。如今,特殊的父子关系已持续了13年。 在我国,养老有多种方式,诸如养儿防老、社区养老,还有眼下被热议的“以房养老”,但这种“协议养老”的方式还不多见,它会被社会认可吗?又具有什么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