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孔子人性思想是沿着历史与现实、古与今(“述而不作”)和天与人、性与命(“性与天道”)的双层致思路线的逻辑性互动展开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命题是孔子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洞见,即“述而不作”的理论结晶。在孔子,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内在一致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文明创生途径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古代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孔子人性思想当在此宏观视域下进行观照,集中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一生治学为文的重要理念和行为准则。历来注家皆以孔子治学只述不作,却又极力为其回护,以为“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遍览《论语》全书,通观孔子终生进德修业的言论行事,其所谓“述而不作”之“作”,乃“诈”字之假,即他所极力反对的“不知而作”的“虚假妄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尊重历史、观照现实,温故知新、不妄作解人的重要命题;是学为人师、实事求是作风的具象表述;同时为一切训诂之根本大法,并铸就了中国经典文献诠释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3.
《论语·述而》篇之“老彭”为谁,此为学术界之一大公案。或以为商朝时老彭,或以为尧时彭祖,或以为老聃与彭祖的合称,讫无定论。今依据文献,辨析诸说,结合语音变化规律,考定“彭”即“伯阳”之合音。人多以“伯阳”为老子的字,实则老子字“彭”,“彭”为鼓声,正与其名“李耳”义相关联,“伯阳”乃“彭”之音变。老子喜述古道,正同于孔子之“好古”。孔子之“述而不作”,“述”在于传承文化,“不作”则上通于老子之“无为”。  相似文献   
14.
杨庆中 《船山学刊》2017,(1):F0003-F0003
今年适逢石峻教授百年诞辰。石峻,永州人,学界尊称石公,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佛学家,教育家。石公生前述而不作,留下的文字资料不多,乃至现在的年轻学人多未之闻。值此纪念石公百年诞辰之际,本刊特发表石公高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杨庆中教授所撰略述石公行状之诗作一首.以菇纪念。  相似文献   
15.
瞿喜保 《云梦学刊》2009,30(4):149-151
就是否有利于新思维产生作比较,西方逻辑的+实证的+微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东方经验的+直觉的+宏观的思维方式则显不足。中国“述而不作”的哲学文化传递模式使得一经形成的东方思维方式通过书籍代代相传.其流弊是雷同思维的复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异质思维方式的碰撞无疑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源泉。图书馆的本地特色馆藏避免了“述而不作”模式下作品的思维雷同,成为个体异质思维的载体。由此肯定本地特色馆藏对创新思维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述而不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其本义有待厘清.它不仅是儒家的言说方式,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伴随着整个传统学术的变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阐释学的建构亦与之有着密切关联,中国阐释学中的崇古、依经立义、推源溯流、本事与索隐等阐释学思想都受“述而不作”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畅 《人文杂志》2002,(5):38-43
与时俱进需要特别重视思想力的更新问题。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 ,不但要有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 ,还要有思想力作为精神能源。这样 ,才能认清自己真实的生存现状 ,恰当地根据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来设计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但述而不作的传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力产出。因而使它的思想力相对它的需求来说 ,严重不足。直到今天 ,我们的思想仍然要靠进口。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孔子的先师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孔子的教师形象非常鲜明,两千多年来对后世教师如何为人师表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因此他被后人称为先师.<论语>中所反映的先师形象富有人格魅力、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自觉的教师形象意识等,为当代教师提升精神境界,正确地把握教师职业特点,较快地进入教师角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畅 《浙江社会科学》2015,(2):113-121,136,159
在有关官本位的社会危害及其成因的学术讨论中,思想文化也是一种切入的视角,比如"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态度和思维方式,还体现着官本位文化中上下尊卑的意识,包含着官本位文化基因。在古人对"作"的敬畏心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臣民原错"、官师一体、圣作贤述、著述等级论的表现。在传统文化中,官本位不仅在支配着物质、财产、权力等社会资源,还支配着语言、著述等文化资源,甚至在创新和沿袭的关系上也有表现。由此,或可开辟出一条从著述思想考察中国官本位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郭明浩 《社科纵横》2011,26(5):95-98
述而不作"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众多传统士人奉为不易法则。孔子"述而不作"思想也可以进行现代转化,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经典的传承问题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各种理论主张层出不穷,"述而不作"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阐释张力的思想主张,它在当下的经典传承中也可以扮演其特定的角色,它对于经典阐释和如何推进经典的传承都有着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