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郭象的是非观是通过对庄子是非之辨的注解而得以阐发的。郭象认为"成心"是是非产生的根源,并以相对的方法对是非的齐同进行了层层论证。因郭象的是非观服从于其适性逍遥的核心理论,故对是非齐同进行相对性论证的目的即在于对"成心"的肯认,并进而以顺任成心齐是非、言性足,最终则归结为对"性分自足"逍遥义的证成。郭象的是非观在理论上是对庄子是非之辨的重大歧出与有意误读。  相似文献   
22.
道家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是适性,适性的指导思想在于合乎自然,适性的基本原则是不屈己适人,亦不屈人适己.当人与物都能各适其性的理想社会不复存在后,道家只好以隐逸的方式来追求适性理想.中国道家的"适性"观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异化"观惊人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3.
詹姆斯·G·马奇和约翰·P·奥尔森,多年来大声疾呼,在政治学研究中要重新重视制度的作用和价值。他们指出,由于对人民主权理论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同,便形成了聚合理论和整合理论、聚合式制度和整合式制度。他们对两种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评价两种制度的标准、以及两者的功效进行了对比分析。正是在这种比较研究中,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恰适性制度理论。认真研究他们的这种理论,能够启示我们:自觉坚持和发扬民主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对于改革、创新的理解,提高改革、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强对于公职人员的教育,建立和不断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4.
刘洪银 《西北人口》2008,29(3):15-17,22
人力资源的舍适化配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体面就业的必要途径。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出合适化的度量标准.用其检验全国和各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根据检验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5.
谢灵运具有以“情用赏为美”为核心的“赏情适性”的审美追求。此种创作审美追求,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灵自由性,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和情与理的辩证性,把文学上升到审美经验的层次,丰富与发展了我国的文学理论扣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27.
李仁武 《探求》2007,(1):7-1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主题都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在当代,由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导致人的生存境遇遭受严重考验和挑战,能否改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就成为人类走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性诉求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8.
在智能化时代,数据被看作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资源,政府数据治理意味着政府从信息管理到政府数据治理的转型.政府数据治理以获取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共享和分析数据为基础,在制度设计功能上,赋能制度设计的技术基础;在制度运行机制上,赋能制度运行的增能价值;在激发制度创新动力上,赋能制度创新内生增长动能.但也要看到政府数据治理赋能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数据迷思""数据霸权"等问题,因此必须把握政府数据治理赋能制度执行力的效度与限度.  相似文献   
29.
胡塞尔现象学的诸多特征,决定了他在一生的哲学劳作中使用异常繁多的概念词汇。近年来,随着胡塞尔哲学一、二手资料中译文出版物的增多,他的现象学概念中译名统一的问题便日趋频繁地被提到讨论议程上来。本文选择胡塞尔现象学的几个重要术语,力图根据基本含义的分析,作出中译名方面的初步确定,并希望能为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一个开端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