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进一步深化信通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首先探讨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要素,进而针对信通学科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了信通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分双合、四位一体"信通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详细阐述了该模式"双分"矩阵式培养体系、"双合"特色型育人环境和"四位一体"三全型育人机制的主要内容与实施方法.该模式以服务规模化需求为导向,以精细化培养的"育"与差异性发展的"学"为抓手,在人才培养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实践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32.
通信企业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在通信企业日常运营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财务管理必将对提高通信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3.
2005年,信息产业部认定武汉贝斯特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为系统集成甲级资质企业,集团因而成为国内目前唯一拥有这一资质的民营企业。公司先后获得《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奖》、《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湖北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年度省级优质通信工程一等奖》等荣誉。这一串串辉煌是集团总裁李六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领导集团员工奋勇搏击的见证。  相似文献   
34.
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就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索,指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5.
略论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以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专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多学科的交叉性两方面的鲜明特征,这两方面共有特征,使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共性,如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等。以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对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包括专业建设目标定位、特色建设与发展思路等,提出了"注重交叉学科中强势学科特色"、"以科研创建培养特色"及"充分发挥选修课在个性化教学上的作用与优势"等主要论点。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九江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现状分析,探讨了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层次研究,着重强调实验实践教学中系统性、工程性和实用性专业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37.
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理论的知识指导下,在关注项目成果的时候,也要注重项目的运作进程,要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严格遵循相应的项目管理行为,通过组织提高整个团队的项目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8.
39.
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通信工程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在通信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相关原理,保障工程项目的整体实施质量。通信工程项目具有局部不确定性特征,用户需求较为复杂,针对性比较强,专业壁垒非常明显。通信工程项目中的网络优化技术应用主要面向资源计划的有序实施层面,以及通信网络传输结构体系的有效构建层面,更关注硬件设施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40.
随着现代建设、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和业务的不断发展,运营商之间竞争日益激烈,通信工程项目应有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通过多年的通信工程建设经验,了解到通信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将会直接对通信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实现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更加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