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2002年夏天,我结束了一段长达五年的恋情,带着满腹屈辱,义无反顾地辞职离开深圳。带着少得可怜的一点积蓄,在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帮忙的情况下,孤身一人来到胶东半岛最东端的小城威海。我整个的少年时代都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姨妈家度过,能讲一口流利的韩语。威海近几年和韩国通商频繁,我想,也许这里会有合适的机会等着我。  相似文献   
72.
要闻速览     
海峡两岸"三通"时代来临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的协议,大陆和台湾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  相似文献   
73.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变化,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使各战区邮政能够互相畅通,在中华邮政协助抗日的前提下,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国统区与根据地之间的信息畅通,更好地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国共两区正式通邮的号召.晋绥边区为切实贯彻通邮号召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了国共两化信息畅通,为更好地合作抗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4.
虽然清政府在前期实行了禁海、一口通商、公行制度以及对外商来华贸易的种种限制措施,但这并非就是闭关性的政策。实际上清政府实行的是一种带有封建垄断性的、建立在严格管理基础上的对外开放的“非闭关性”政策。  相似文献   
75.
朱元璋“抑商说” ,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事实上 ,“抑商”无法准确地概括朱元璋商业政策的真实内涵 ,既抑商又通商 ,才是对朱元璋商业政策的合理解释。这种商业政策是对现实中“物质关系”的反映 ,是宋元明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76.
咸丰皇帝执政期间,一批与洋人直接交涉的大臣逐步意识到英法美等国对中国只有扩大通商和文化传播愿望,并无领土要求,中国应与之谈判让步以减少损失.一些远离海疆的强硬派大臣则认定夷情叵测,须拒绝其一切要求,以武力解决争端.咸丰本人持论与强硬派大臣相近,但力主尽量维持抚局,避免战争.然而他每次谈判均自设一个无实力保障的底线,以致谈判不决,最终造成更大损失.  相似文献   
77.
19世纪以来,茶叶贸易在中俄两国的边境及陆路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但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中俄两国贸易的公平性逐渐被颠覆。同治元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的签订及后来的两次修订,使蒙古地区的中俄茶叶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逐步占领了蒙古市场,对蒙古地区的经济、政治以及民族关系都造成了巨大影响。面对蒙古利权的步步沦丧,清政府内部也反响非常,并一度采取了积极措施,只是在内外扰攘的时局下,这些措施不足以挽救蒙古利权。  相似文献   
78.
1883年初法国撕毁《李宝协议》,扩大对越侵略,使中法越南交涉转入新阶段。面临危机,驻法公使曾纪泽积极主张"备战通商",加强中越协作,以有效地阻遏法国侵略势头,表现了新的策略思想,却遭到主张妥协避战的李鸿章的反对,致使清政府游移于两种政策之间,失去先机,付出了昂贵的政治代价。  相似文献   
79.
营口开埠与晚清东北商路——以辽河航运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口开埠前,依托辽河庞大的水运网络,发展成为盛京沿海贸易重心所在。及至其开埠后,则促进了辽河航运的勃兴,辽河沿岸码头及商业城镇得以迅速发展并拓展了营口的经济腹地。晚清大部分时间里,辽河一直是营口与其经济腹地进行沟通的纽带,亦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商道,初步形成了以营口为出海口,以辽河航运为纽带,通过辽河沿岸的商业城镇或码头吸纳东北内地的土货,将进口的货物辐射到内地的市场流通结构。清末,在铁路运输的冲击下,辽河航运渐趋衰落,营口发展也相对滞缓,辽河航运和营口都难以重铸往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80.
1957年日本——澳大利亚通商协定形成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峰 《日本研究》2006,(3):70-77
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贸易不平衡是1957年双方缔结通商协定的最主要因素。对澳贸易的巨额赤字,导致日本政府不断地向澳大利亚政府施加压力,最终使澳大利亚同意与日本进行贸易谈判。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双方终于达成妥协,签署了通商协定。该协定是战后日澳两国在经贸领域由敌对到友好关系的转折点。对两国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