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50篇 |
理论方法论 | 13篇 |
综合类 | 88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41.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1
西方逻各斯精神在康德的辨证历史观中得到双重呈现,人类普遍历史的合规律性进程实则只是人类纯粹理性站在道德的高度反思全部人类社会的结果。正是囿于这种先验设定,历史与逻辑在康德哲学中只能达到外在的统一性。黑格尔扬弃了康德的先验预设的理性原则,将人类历史的辨证发展进程看作是世界理性的客观理念的实现过程,由此使历史与逻辑获得了内在统一性,并将辨证历史观提升为普遍方法论。马克思则进一步扬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基础,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则奠定在物质世界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由此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2.
龙振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2):101-103
“形而上学”作为西方传统哲学主体的“哲学”的基本精神,它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不断超越的努斯精神和具有严格规范性的逻各斯精神。 相似文献
143.
沙春彦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23-26
以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4.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重建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学术传统的重建 ,涉及四个关键环节 ,其中 ,学术能否保持它对政治权势和市场权势的独立性 ,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学者必须保持对主流立场的批判姿态 ,才可能建立鼓励非主流思想的学术传统。其次 ,在中国语境中提出与中国人生存处境息息相关的基本问题 ,是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创造力的本源。第三 ,推动了西方社会科学学术传统内部不断创新的本质性紧张关系 ,未必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5.
146.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46-157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文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空间化转向在西方诗学文化领域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传统的西方诗学文化具有一种时间化特质,而这种特质又与西方传统的逻各斯语言观具有内在联系。由于“逻各斯”的两大基本含义是“言说”和“理性”,在逻各斯语言观的影响下,西方诗学也有两大突出特征:注重语言音韵的感性审美特征,强调文学的理性本原和认识功能。由于音韵是在时间中存在的现象,理性逻辑也以时间秩序为基础,西方诗学文化传统因此具有一种时间化倾向。这一时间化倾向还表现在强调“诗画界限”、反对视觉化美学,把诗乐进行类比、强调“诗之乐境”诸方面。认识这一点,不仅有助于中西诗学文化、文明互鉴,而且有助于理解当代跨媒介艺术文化理论所表现出的空时性趋向。 相似文献
147.
自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自制界定为处于德性与恶之间的品质,把自制作为达到德性的中间性环节。亚里士多德以对苏格拉底无人不自制观点的回应为主线,主要论及自制与知识、自制与不能自制、自制与节制、自制与明智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对知识的分析中解决了自制和不能自制的疑难,强调了自制与节制、自制与明智之间的联系。理清自制的性质与定义后可见,自制是一种依靠理智使其自身不适当欲望遵循逻各斯的好品质,它使人们在习惯修养中达到节制的德性,并能使我们在好的城邦中生活得好。 相似文献
148.
英美意识流叙事是在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结构中,中产阶级文学家重新定位自我,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开掘出的叙事新领地.作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机器不断扩张以及物化日益加剧的现实语境中的众多反抗性符码之一,英关意识流叙事是上个世纪初中产阶级文学家的一种社会象征和介入行为.本文不是孤立的将英美意识流叙事视做某个个性表达的问题或者纯粹的文学影响问题,而是透过它的显性特征或表层结构挖掘、阐释它的隐义或深层结构,将其定义为超越个别文本或个别作品的一种意义的表达--它既是对英语语言中内在的理性思维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抗和颠覆.又是对日益增长和固化的物化过程的绝望的嚎叫和反抗. 相似文献
149.
肖涟漪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在<古舟子咏>中,柯勒律治通过对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在同一象征物中重塑一种对立统一的新型二元结构,从而构建其天(上帝)-地(自然)-人的有机自然,并结合其文学创作实践,形成柯式的作者-文本-读者为一体的文学有机论. 相似文献
150.
李进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5-7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创始人.20世纪60年代晚期,他以《书写与差异》、《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三部著作,开启了解构主义理论的浩大工程,奠定了其学术地位,同时,亦多有论著和论文发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解构主义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