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社科纵横》2016,(5):132-134
《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莫里森并不是解构主义者,但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强的解构主义倾向,小说在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上质疑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具有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
结构主义坚持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 ,认为如果人们抓住了某种理性的参照点 ,就能获得一切事物赖以生存的系统 ;而后结构主义则认为人们进入一个本质上不确定的领域和世界 ,因为结构主义所信仰的那个固定的理性参照点在永远不停地转动着、变化着、消解着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边缘”性的、不确定的东西  相似文献   
43.
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 ,“活生生的火”是指物质性的“火”,是永恒运动变化的 ;赫氏有时把“火”看成“灵魂”,只是借用当时人们熟悉的概念以表达自己的新思想而已 ;“逻各斯”与“火”作为本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逻各斯”是“变化”的抽象形式 ,而“火”则是“变化”的实在表现。因此 ,赫氏哲学应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而不是二元论  相似文献   
44.
《守望灯塔》是珍妮特·温特森的第八部小说,它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珍妮特·温特森借鉴“他山之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来“攻玉”——颠覆传统的既定的中心结构——西方逻各斯中心,颠覆权威,解构历史的同时确立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创造自己的神话。  相似文献   
45.
辩证法思想虽然在中国广泛传播,但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往往是放在认识论上,忽视了情感的维度,这是对辩证法不完整的解读。辩证法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与单纯的主体性反思不同;辩证法思想内在包括的对话形式告诉人们,认识不仅需要关注道理的客观有效性,同时还要关注道理传播的正当性,因为正确的道理在社会传播中有可能被歪曲。道理的客观有效性是辩证法的内容,道理传播的正当性是辩证法的形式。辩证法的主旨是通过批判和超越逐步趋向真理,超越的动力不在内容之中,而在形式之中,因此,超越当下局限性的根本是对偏见的超越。考察辩证法的情感维度需要将偏见作为研究对象,以求在情感机制中寻求消灭偏见的手段。  相似文献   
4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渐渐成为最有力的批评武器之一,它提供的性别视角为比较诗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平台,然而女性主义在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中却方兴未艾。将西方女性主义推崇的老子的"道"与其批判的"逻各斯"并置讨论,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不同的性别倾向:"道"蕴含了母亲崇拜的思想和阴阳和合的观念,而"逻各斯"推崇理性中心和对立双方斗争大于和谐的观点,并以此将西方形而上学推向父权制。不仅如此,"道"的阴阳和合的观念和"性别差异"女性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面对当下多元化、全球化语境中种种父权制危机的战略。"逻各斯"一直被视为西方理性的灵魂建构,"道"则暗示了中国柔性的精神机制。"道"与"逻各斯"的比较更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证据。将"逻各斯"去中心化,呈现的就是"道"所提倡的阴阳和谐而万物生,男女两性有差别同时要和谐共存和发展的状态。两者之间在性别文化上互补性的发现,有助于搭建一座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47.
"存在"不可能是"无"或"不存在".西方哲学中的"是"和本体论哲学渊源密切.本体论是指关于"存在"的学问.所谓"虚无本体论"就是杜撰.全部有关否定的思维完全取决于肯定性思维."无"不能作为本体.哲学的本体,只能是"存在",虚无从逻辑上是后于存在的,因为虚无假设了存在.  相似文献   
48.
陆沉 《天府新论》1999,(6):48-51
在哲学史上,中国的“道”与古希腊的“逻各斯”是两个含义最为贴近的概念。但是,正如它们的贴近是那样地令人惊奇,它们本身内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老子与赫拉克利特分别将“道”与“逻各斯”发展成为他们各自哲学的中心范畴以后,这内在的差异更逐步地扩展,以至于最终影响到了中西截然不同的思维定向。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别也可以从这里找到萌芽。因此,对老子的“道”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比较研究就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先哲的思想,而且,这一工作是我们今天谋求与创造新的精神境界、新的文化与文明的必要前提之一。过去人们…  相似文献   
49.
海德格尔提出语言可以引导人进入前形而上学、前逻辑的境域,这是语言的本质所在。西方哲学对语言的研究始终是沿着对逻各斯与努斯理性的探索为路线开拓其哲学领地。此种探索旨在追求存在的本质。只要人对神之存在发生不能置于眼前,是否有理由认为海氏们的哲思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一种为许多人依然陌生而不解的"创世说"?存在作为一切存在物的"他者"始终高居宇宙的尽头。  相似文献   
50.
西方传统哲学的演进过程就是理性实体化和逻各斯本体化从而也就是理性逻各斯世界的构建过程。尽管理性逻各斯世界观念在规整世界秩序、推动知识进步以及给人类精神以终极关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与人的真正生命世界发生矛盾,使丰富的生命内涵日益抽象化。马克思初步规定了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和现代西方许多哲学家一样谋求超越理性逻各斯世界观念。借助现象学理论资源,我们能够理解感性逻各斯世界是一个非对象性的、动态历史性的、境域多面性和层次性圆融统一的意义世界,更是一个在不断"移步换景"的过渡综合中,内在结构随之扭动变形,整合既往意义又生发新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