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三大批判及其精神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解构与批判 ,后现代主义哲学展现出了对人文精神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82.
古希腊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追求人的存在的超越和审美化人生,追求生命、灵魂的不朽和永恒,这一取向为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希腊哲人对人的存在处境和世界存在的理性反思,标举和谐、逻各斯、美和善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从而不断推进人和人的生活、人类社会的完满化及其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并依此对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哲学追求。前苏格拉底的审美价值形而上学为西方审美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83.
马荣 《现代交际》2011,(9):87-87
斐洛是希腊化时代与罗马时代之交最有代表性的犹太哲学家,他的工作从宗教的角度看,是把犹太教理性化,希腊化,从而为基督教的发展和教父学的诞生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从哲学角度看,是把当时流行的一些希腊哲学观点神学化,把哲学导入神学。他是调和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圣经》,调和理性主义和启示运动的顶峰。他为后世的神学家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84.
中国的"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是理解中西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中西解释学在基本方向上的不同。解释学发源于希腊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神学。在西方解释学中总是通向对外在性的目标,对外在对象的理解。西方解释学是以逻各斯为中心。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道具有内在性。中国思想的解释更重视个人通过体验的领悟,对经典的解释需要一种追体验的功夫。这也说明对中国思想的哲学体系化的阐释架构往往远离其自身。  相似文献   
85.
张岩  刘欣 《齐鲁学刊》2007,(4):98-101
"命运观念"是古希腊文学和哲学的核心概念。古希腊悲剧被称之为命运悲剧,它以神谕这一感性的意象形式抒写着命运的神秘可畏,以及人与命运冲突的悲剧必然性;在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以及柏拉图的"理念",其实都是"命运"这一意象的哲学表达。现代基因理论从分子这一微观水平上较为科学地解释了什么是命运,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人类的现代命运。从古希腊文学的命运悲剧到现代基因理论对命运观念的科学阐释,西方文学似乎完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循环。  相似文献   
86.
章忠民 《求是学刊》2001,28(5):38-44
在社会历史的巨变中 ,西方哲学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转型。近代哲学因其固有的神学—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论性质 ,不仅与当代社会发生了严重冲突 ,更是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在现代哲学的视界中便被冠以“传统形而上学”而遭到严厉的批判、解构。西方哲学的发展由意识哲学、认识型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实践型哲学 ,从而使得哲学由抽象的逻辑概念的阴影王国、思辨的精神世界朝向事物本身 ,返回到生活世界。对西方哲学的转型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不仅是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前提 ,还可为西方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87.
实证主义,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在他们高举拒斥形而上学大旗的时候,实际上拒斥的是"物"的形而上学,而不是一切形而上学;在拒斥这种形而上学的同时,实证主义者暗地里为科学知识设定了"事实"的存在论基础,不可避免地预设了一种"事"的形而上学,而这种形而上学的建立是由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88.
中国教育史的书写应是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辩证统一。如果以摒弃诗性的纯粹理性思维编写教育史,容易使人们对教育史追溯时陷入认识论陷阱,无法揭示教育史上诗性教育的思维之果和实践之光。如果仅以诗性思维编写教育史,则无法形成理性的逻辑体系。在教育史书写中,应展现诗性与理性各自所长。中国古代的诗性教育发展具有围绕同一中心隐喻核扩展、超越性发展和弥漫的、滚雪球式渗透的历史特征。把握诗性教育历史特征,在教育史研究中应引入以显寓隐的隐喻思维、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相结合的显隐思维和万物一体的思维方式,不断丰富教育话语,发展理性与诗性相交融的教育史。  相似文献   
89.
90.
形式需要可分为从对象上直观自身的需要和形式创造需要两种,对现代审美和艺术活动而言,后者具有本质意义。当人类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形成一定的形式建构能力,并在目的实现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由精神意向,为了实现对现实的能动超越,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达到自由境界,在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种通过形式化的世界图景的创造表达主观心灵意向的要求。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精神意向的最佳方式,因为真正的自由,只能在物质生产的彼岸,即精神创造领域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形式作为一种需要,是在精神上进行形式创造的需要决定的,是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