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68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4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84篇 |
人才学 | 43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575篇 |
理论方法论 | 204篇 |
综合类 | 2649篇 |
社会学 | 182篇 |
统计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89篇 |
2014年 | 336篇 |
2013年 | 281篇 |
2012年 | 308篇 |
2011年 | 328篇 |
2010年 | 308篇 |
2009年 | 328篇 |
2008年 | 338篇 |
2007年 | 280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208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56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81.
朱熹理学的"体"兼具主、客体属性,既指被认识的"天体"和"心体",也指作为认识活动知觉主体的"心体",还包括这种认识活动据以呈现自我的"身体"。天体与心体是同构的,主体在完成外向"格物"后,"体认"工夫就转入"身体"内部,通过"持敬"而实现。朱熹理学的价值取向是在"身体"中/上完成的。朱熹"体用"思维也是比附"身体"而产生的认识论。因此,朱熹理学是一种诉诸身体的心性哲学。 相似文献
82.
"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奉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究其实质,"以吏为师"在于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破坏了秦朝的文化教育,对先秦时期行之有效的"官"、"私"学之教育制度,也是一次致命的破坏. 相似文献
83.
司马光强调经世致用之学,积极探究过往历史和所处时代存在的问题并归纳总结规律,他重视的不仅是理论构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际行动。因这一坚持,司马光以务实的精神把人性论纳入"用"的层面,提出"性善恶混"和"情道一体",并以此为根据和出发点,用以礼治国、以德取才和赏罚分明之路径达到"长其善而去其恶"的目的。就对权力的制约层面而言,司马光儒学与理学的为学取向不同,理学家重执政者的心性修养和道德觉悟,希望从内的方面约束执政者的动机心意;司马光以史为鉴,强调"以礼治国",欲求通过制度设计来为权力提供规范和划定边界,他是制度儒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84.
85.
孙桂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2):77-80
孔子首先是一个好学者,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而后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孔子的学习思想可以用“好学”来概括。孔子“好学”的精义在“求道”。孔子是渊博的学者、仁爱的教者和真诚的长者,是伟大的老师,善于将知识转化为魅力,善于引导人通过学习知识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86.
杨俊彩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以“道”为中心 ,运用分析、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探讨了老子泛道思想的丰富内涵 ,以及“道”与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治国之道、用兵之道、治民之道等的内在联系 ,侧重于老子对社会平等、天下太平、生活安定的向往 ,以及对君主无道行径的鞭挞。老子的思想 ,不仅有助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且展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87.
为解决传统的直接喷补法喷补焦炉砖煤气道效果差的问题,探讨用满流法取代传统的直接喷补法.使用结果证明,这种新的喷补法较传统的直接喷补法具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88.
吴铸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60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学是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哲学。他所包含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仁民爱物、民贵君轻、天人合一等内容,对我们当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董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17-21
深邃、悠远、繁复的儒、道、释合力构筑的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周作人“纯文学”观复杂、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且,正是以之为基础而形成的这一脉非主流文论的涌现,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富有张力的全景画卷。虽然我们无法支离、抽取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任何单一的成分,但是儒与道、释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不同层面所发生的影响成为显在的事实。具体体现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并蓄拓延着儒家折中调和的思维方式;求乐与求美的统一内蕴着道家的生命情调;苦涩与平和的融会体现着释家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90.
常丽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3):114-122
《庄子》中的“畸人”,畸于人而同于天。畸人内德充实,生命力顽强,与神人、至人等理想人格形成互补关系。“畸人”之德,其一,以道为宗,师法自然;其二,超越形骸,忘怀生死;其三,具有以“畸”为用、以无用为大用的生存智慧,与物为春,与时俱化;其四,“独”,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游方之外,以醒世者的姿态批判礼俗社会对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框限,反对对人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要求。庄子借“畸人”形象,一方面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审丑”美学;另一方面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意涵,期待人们能跳出成心和定见的思维惯性,对生命作平等观照,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和独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