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9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234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82篇
人才学   4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62篇
理论方法论   205篇
综合类   2635篇
社会学   182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子思、孟子、荀子代表着战国儒家中的三派,孟子代表的是王道派,荀子代表的是制度派,而子思则代表道德派。子思一派的《诗经》传本与今本《诗经》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是战国众多传本中的一种。此派于《诗》没有多少解读性的话语,而全部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兴喻与确立。《诗》在这里已不再是“礼”的说明书,而变成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精神法典,体现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92.
近代以来,日益迫切的家国救亡、文化危机感受,使诗歌载道、弘道的价值指向重新得以强调.宋诗派和同光体诗人通过对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说进行不同层面的考察,试图复活已被中西文化、新旧文化话语冲淡了的诗道精神.诗歌"写忧言志"功能的重新开掘,既是对传统诗歌诗道精神的发扬,又饱含着与世运相连的苦心与文化危机意识,指引着近代诗学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3.
由于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借鉴西方的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批评方法的单一造成了研究视野的相对狭窄,生硬的理论套用又极易陷入西方语境而产生误读。因此,尝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介入女性文学的研究,通过华文女性“仁爱”化抒写的比较,认为中国大陆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女性创作在亲友之爱、乡邻之爱的描写上,在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性异化和情感焦虑上,具有同质异构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4.
一个国家没有世界级的杂志,很难说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男性杂志出现晚,相对于庞大的女性杂志群发展明显滞后。由于中国男性在中国文化视域和现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以男性为目标受众群的男性杂志在国人眼里也具有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期待值。本文总结了国外男性杂志成功之道:文章隽美,Esquire的核心竞争力;性、幽默和服务,Maxim的成功模式;创造"GQ"生活:GQ的成功之道,试图为中国男性杂志的发展开辟一条借鉴之路。  相似文献   
995.
作为宇宙间万物自然的生命原初域,"道"乃是万有大千生命之源,是生命内在活力之所在,也是生成与构成"美"的基元之域。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推崇创作活动中"触目‘道’存""与‘道’合一"。文艺审美境域营构讲究"艺道合一",追求"意在言外",崇尚"油然而然""自然天成",推崇心物交融、人与万物一体;主张文艺创作活动中将人的性情、志趣赋予万有大千,强调文艺创作者个人的修养、性情,注重心性与景象融合、"艺""道"合一,"道以艺显""艺以道真"。认为创作活动之妙,在于或寄情感,或吐心声;或象征,或比兴,或言志,或寓意,物我合一,意象一如,情景相交,心物融合,"道以艺卓""道艺互通""艺道相融""艺道一体"。  相似文献   
996.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997.
宗密在《原人论》中,以“真心”为中心,论证了人与物之区别的依据、性之善恶发生的可靠原由及吉凶、祸福、贵贱、生死所产生的必然性,由此批评了儒道两家(尤其是儒家)的“元气”论。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率先分别以“太极”“太虚”为中心建构理论,对宗密的批评一一作了回应。但两者相较,张载的论证内容更加详实、逻辑性更强,因此在回应宗密的挑战上有效性更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回应佛教挑战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因为张载与周子一样,其理论体系仍有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引起了同时代佛教徒(如契嵩)的关注与回应。  相似文献   
998.
明清老学内容丰富,在思想上也仍然具有创造性,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通过梳理《老子》的注解,结合儒道释思想在老学中的融合与老学的民间化进程,对明清时期老学的主要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清时期对老子思想政治功能的阐述达到了新的高度,主张藏富于民,提出如何限制君主权力的问题,同时以儒家的经世思想改造道家的贵身理念,继承了“天下为公”的儒家传统,同时有限度地肯定了私的价值和合理性,由此发展出具有一定政治启蒙色彩的公私观。研究还认为,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明清学者在老学中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比附,而是注意揭示儒、道、释之间能够互通合一的深层原因,有的以气沟通三教之道,认为儒、道、释各家的修养方法虽然不同,但追求的理想境界却异曲同工;有的从老子“正言若反”的否定思维方式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老子并不是要绝弃儒家的仁义礼智,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注意其“立言之大意”,或正言若反,或反言若正,而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修身治国为主,抓住了这一主旨及老子的立言特点,便知“孔老之合一,儒道之同源”。研究表明,随着明清道教发展的下移,其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日益紧密,与此相关,明清道教老学中出现了民间化的趋势,这正是道教影响中国社会、文化、信仰的独特方式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99.
上清派经典中之“法物”约有二义:一是在授受经典、符箓之时,按照科仪之“法规”要求而与神灵订立盟约所需之“盟信法物”;二是以修道“方法”为中心所置办之“法物”。其中“盟信法物”亦称“信物”,根据授受经、符之不同,相应的信物在形状、材料、数量要求上亦各不同,但共同体现了“信以誓心”的思想;修道所需之“法物”则以“法服”“书符材料”为主,其制作方式体现出“数”与“道”相通、“色”与“炁”相应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00.
2004年以来,美国媒体报道的军方虐囚丑闻至今未曾停息。媒体在世纪初战争中的这一表现与40年前在越战中的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战争对手的不同,媒体的战争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试图从媒体的报道方式、战争对手的形象建构、媒体在战争中的能动性以及报道立场这四个方面将二者作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并由此预测,美国媒体在下一场战争中形成大规模反战论调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