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66篇 |
免费 | 329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23篇 |
劳动科学 | 52篇 |
民族学 | 134篇 |
人才学 | 195篇 |
人口学 | 19篇 |
丛书文集 | 4475篇 |
理论方法论 | 728篇 |
综合类 | 7047篇 |
社会学 | 852篇 |
统计学 | 5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172篇 |
2022年 | 186篇 |
2021年 | 256篇 |
2020年 | 257篇 |
2019年 | 260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205篇 |
2016年 | 246篇 |
2015年 | 428篇 |
2014年 | 762篇 |
2013年 | 706篇 |
2012年 | 840篇 |
2011年 | 877篇 |
2010年 | 764篇 |
2009年 | 893篇 |
2008年 | 1062篇 |
2007年 | 907篇 |
2006年 | 844篇 |
2005年 | 743篇 |
2004年 | 768篇 |
2003年 | 746篇 |
2002年 | 773篇 |
2001年 | 591篇 |
2000年 | 345篇 |
1999年 | 222篇 |
1998年 | 142篇 |
1997年 | 134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浅议聚餐中的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宴请者的照顾保护义务从一般社会观念来看,首先是道德义务,同时也是法律义务。道德义务是基础,法律义务是道德义务的最低要求。在聚餐中饮酒过量致死、饮酒过量冻死或发生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的,宴请者是否违反照顾保护义务而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最关键的是要确定宴请者是否负有照顾保护义务,负有何种程度的照顾保护义务。 相似文献
122.
意愿论将应事者的意愿作为道德判断的最终根据,其经典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尊重应事者的意愿,即不强迫应事者,就能保证应事者的利益与交往整体的利益都不减少,则施事行为就不是不道德的,因此,意愿论有助于增进人类福利。由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分别作为一阶规则、二阶规则与三阶规则来使用,分别处理交往中的单个事件、一类事件与规则,这使意愿论具有普遍有效性。意愿论兼具动机论、效果论与规则论之优点,且能规避三者之不足。 相似文献
123.
道德优胜与道德失败——论新世纪底层叙事道德倾向的言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评论界通常认为渲染底层道德优胜是新世纪底层叙事根本道德倾向。事实上描述底层道德失败也是底层叙事的重要内容。两种道德倾向都有现实依据,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都有"文以载道"性质:即强化某种道德倾向实际隐含着不同"言外之意",都是经由道德现象而指向特定社会和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24.
125.
解决学术道德问题,有两种讨论方案,一种是伦理学的方案,从个人良知追问研究者的社会责任,试图唤醒研究者的道德良心;而另一种方式,则是从学术研究的体制、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以及社会文化传统中寻找重建学术道德的生活基础,最终提高研究群体道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6.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功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们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义务论立场提出了质疑,并由此为康德所否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进行辩护。通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康德尽管并不排斥幸福,但却坚定地反对将幸福作为道德的根据。康德是将道德准则建立在理性存在者的自由意志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义务论的,是义务论中最具典型性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127.
毋庸置疑,科学家应该对社会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或伦理责任),但这种承担是有限度的。科学家究竟怎么承担或如何承担某种有限的道德责任,面临诸多困境。例如,追求学术自由与限制某些具有潜在危险应用的科学研究之困境;科学家角色与公民角色冲突之困境;科学及其副产品技术以及政治等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困境;利害相间、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使得科学家难以作出中止具有危险性科学研究的决定;科学家在政治上的不成熟,造成了抉择的困境等等。要化解这些困境,必须增强科学家应有的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加强各种制度保障,用制度规范科学家的社会行为和科学的技术应用;事先对科学的技术应用进行评估,以减少风险;同时,科学家要如实公开相关信息,提交公众讨论。 相似文献
128.
温力亚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62-65
文章从维多利亚时期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现实为切入点,分析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教师受到的来自男权社会及其代表者布莱庄园男主人的控制与压迫,以及她对于这种控制的反抗,并借助符号矩阵来进一步展示存在于控制与反抗的道德困境中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9.
道德相对主义与逻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现代人不会为道德相对主义而烦忧.道德相对主义问题的凸显与现代人类学研究有关,与全球交往的频繁有关,更与逻辑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奢望有关.知识统一论的坍塌表明,信仰的多样化是人类思想的常态.多元主义不等于相对主义.道德诚然具有相对性,人们只能在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中进行道德评价和判断,但道德相对主义是荒谬的.道德植根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植根于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而非植根于逻辑.只需要论证人们可以就公共生活问题达成道德共识,即可摆脱道德相对主义,不能奢望把道德奠基于超验的逻辑之上.在全球交往时代,多数人认同人权原则,便表明道德相对主义是错误的.但人权原则不是什么先验真的原则,而只是靠法治维持的道德共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明,仅有人权原则已不足以维系人类文明的续存,人类须就环境保护达成道德共识.伦理学须向生态学学习,才能获得更高程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0.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他在继承休谟同情思想的基础上,深受霍夫曼移情关怀伦理的影响,借鉴当代道德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将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移情——作为人性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本,开创性地构建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在新的道德语境下的解释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