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53篇 |
免费 | 349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19篇 |
劳动科学 | 52篇 |
民族学 | 134篇 |
人才学 | 194篇 |
人口学 | 17篇 |
丛书文集 | 4345篇 |
理论方法论 | 707篇 |
综合类 | 6912篇 |
社会学 | 845篇 |
统计学 | 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184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247篇 |
2019年 | 254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196篇 |
2016年 | 241篇 |
2015年 | 410篇 |
2014年 | 746篇 |
2013年 | 691篇 |
2012年 | 827篇 |
2011年 | 861篇 |
2010年 | 758篇 |
2009年 | 880篇 |
2008年 | 1046篇 |
2007年 | 890篇 |
2006年 | 834篇 |
2005年 | 730篇 |
2004年 | 752篇 |
2003年 | 723篇 |
2002年 | 752篇 |
2001年 | 583篇 |
2000年 | 335篇 |
1999年 | 215篇 |
1998年 | 138篇 |
1997年 | 131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才智.人事人才》2019,(19)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能够增强初中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初中生的人格完善,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比较脆弱敏感,如果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教育,很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情境教学法能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生动呈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积极意义。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将着重探索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中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22.
本文分析了斯多亚派伦理学的原则和他们的行为心理学,从中得出结论:伦理学不应该仅仅是几条伦理诫命,唯物主义者必须有理性的精神生活,有独立的精神世界,才能保证唯物主义的伦理道德不致成为空谈和谎言. 相似文献
23.
西田几多郎在构筑日本式哲学时,一直关注“善”与人格、个人与社会、法律与道德等政治伦理学范畴的问题。西田虽然运用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和论述方式,但是,构成其政治伦理观核心的仍然是基于集团主义思维的日本式伦理观。西田的政治伦理观,是在以神道的自然崇拜为内核的日本式细腻而敏感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是在日本集团式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带有明显的日本民族优越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24.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国人在人格塑造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惑与矛盾.如何找到一条能安心立命的人生道路,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儒家文化当中尝试找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5.
26.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中诞生并逐渐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运用科技认知理性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一度忽略了道德价值理性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再一次将道德价值理性与科技认知理性充分结合,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伦理道德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议题。这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充分展开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三参拜靖国神社,不仅造成不良的影响,也受到部分日本国民的正面抵抗,而且也是直接违反《日本国宪法》的违宪行为。《日本国宪法》序言所宣布的原理、法则是宪法中的宪法,是不得违犯的,是必须遵循的政治道德法则,日本的和平宪法与该宪法对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的特别要求也是必须始终遵循的。恪守政教分离原则是《日本国宪法》的通说,是战后日本宗教政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民族志在田野工作和叙事复兴中与传统人文学汇聚,显著扩展了自己的学科边界。但是,这种扩展并没有解决社会学民族志在深度的经验发生和强烈的理论诉求之间遭遇的紧张。对于这种紧张,本文主张再访早期社会研究的田野,即19世纪末期到一战之前的若干典型研究,从中反思早期社会学田野工作是如何在“直接经验”的倾向中完成类型化,以及如何在这个经验感获得的同时改变对社会世界的道德想象。早期社会学的田野工作的力量之一不在于以规范的诉求压制经验感,而是以独特的情感结构连接经验的观察和道德理想的重生。由此,我们不仅需要反思诸如社会调查到社区研究这样的简单思路,更要重新理解理论史上所谓的“进步主义式”的道德本身。这一工作对重新认识早期社会研究和今天的社会学民族志都具有意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9.
30.
论网络道德的问题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庆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3):119-120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传媒更丰富,她以高效快捷传播速度,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网民。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文化成了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这是一种文化,那就要对人类产生影响,由此带来的问题,就不容忽视。本文具体分析了网络技术引起的道德问题,并对网络道德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