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67篇
  免费   583篇
  国内免费   139篇
管理学   2418篇
劳动科学   108篇
民族学   206篇
人才学   298篇
人口学   93篇
丛书文集   6425篇
理论方法论   1090篇
综合类   10853篇
社会学   1556篇
统计学   1442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27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443篇
  2020年   426篇
  2019年   421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343篇
  2016年   471篇
  2015年   694篇
  2014年   1396篇
  2013年   1293篇
  2012年   1526篇
  2011年   1642篇
  2010年   1530篇
  2009年   1747篇
  2008年   1847篇
  2007年   1483篇
  2006年   1318篇
  2005年   1192篇
  2004年   1111篇
  2003年   1099篇
  2002年   1033篇
  2001年   900篇
  2000年   668篇
  1999年   339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符号·类·他者——当代消费文化特征别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消费社会促使传统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审视当下国人的消费以及消费文化,符号、类、他者构成了重要特征.符号化弱化了消费品的功能价值,而且消费行为的判断、评说取决于他者,凸显他者无可替代的地位.消费符号化以及符号价值本身所固有的象征意义决定了人们对消费个性化的追求.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所谓个性只是类的选择.消费符号化、符号消费已经成为消费、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需要对符号消费有正确的认知.  相似文献   
952.
消费行为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日常生活中林林总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充满着选择。人们对消费行为模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文化选择;不是消费决定文化,而是文化决定消费。许多时候,文化选择决定消费行为模式的价值取向。消费与文化结缘既是消费和文化发达的结果,也预示着选择消费行为模式必然是文化选择。社会一直在倡导健康向上的消费行为模式,为达此目的,应着力营造理性的、高品住的消费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53.
个体理性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所说的理性,在本质上是个体理性.理性是有关公民个人道德能力的前提假定.在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中,有关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论证,完全依赖于个人是理性自律的道德主体这一假定.公共理性在本质上是公民个体理性正当运用的结果,并不是在个体理性之外存在着一个公共理性.公共生活的目的不是使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善实现最大化,而是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得到合理满足.优良的社会生活有赖于每个公民的道德努力.  相似文献   
954.
伦理学界对普世伦理是否可能和可行的争论颇为激烈,普世伦理似乎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理性的可能性和抽象的现实性、道德主体的共性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基本共识的底线伦理与道德境界的理想追求、理论普世与践行阈限是其几种突出表现.细究其因,在于双方观点仅就普世伦理的某一个方面而言,都有其合理性,但在分析问题时,却似乎忽视了道德是"应然"和"实然"、"绝对性"和"相对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反映现实道德生活"与"追求理想道德境界"的统一,从而使问题沿着两个方向走向了对立的两端.  相似文献   
955.
中国古代刑事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意识等方面均严重依赖道德,形成了中华法系独具特色的"伦理刑法".而从中国古代刑事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无讼"的刑法价值追求角度,都体现出儒家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56.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在日益扩大其影响,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德风尚正在逐步形成。另一方面,与传统社会相联系的部分道德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呼唤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改革和发展,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改革和发展,又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先声和前导。因此,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7.
论历史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最基本的历史调节机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构成人类历史得以维系、延续和发展的永恒纽带和基础。当然,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的调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都不可能是单独起作用的,必须综合运用上述历史调节机制,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58.
陈柏峰 《学术界》2008,(1):294-298
贺雪峰教授的新著<乡村的前途>,为当前中国农民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即"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在当今消费经济时代,这种生活方式看起来像一种乌托邦.但在中国当前语境下,这种乌托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农民生活的底线希望.  相似文献   
959.
邓晓芒 《学术界》2008,1(3):106-117
2007年,江苏的<学海>杂志第1期发表笔者长文<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批评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引来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和胡治洪四位先生的反驳,四篇反驳文章栽于<学海>杂志当年第2期;笔者于该杂志当年第4期又发表回应文章<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对四篇文章逐一作答;该杂志于当年第6期又发表四位先生的再反驳.现在这篇文章是对去年<学海>第6期所裁四篇针对我的文章的再回应,其中有关儒家"亲亲互隐"问题的争论仍是核心,但扩展到如何解读中西经典、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理性和仁德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60.
文章从人性视角出发,指明了法治可欲的四种路向:在需要层面,需要的互异冲突使法律可欲;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社会信用的缺场,使法律获得历史出场;在道德的软约束面前,法律成为最佳选择;超越人治,法治可欲.法治可欲的同时又具有限度,这是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的矛盾,理性需要和非理性需要的矛盾,是人性自身矛盾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