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53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79篇
管理学   932篇
劳动科学   37篇
民族学   130篇
人才学   187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4290篇
理论方法论   711篇
综合类   6910篇
社会学   845篇
统计学   5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415篇
  2014年   752篇
  2013年   693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873篇
  2010年   772篇
  2009年   873篇
  2008年   1045篇
  2007年   895篇
  2006年   840篇
  2005年   734篇
  2004年   744篇
  2003年   727篇
  2002年   748篇
  2001年   579篇
  2000年   330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921.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留给我们的智慧十分丰厚,其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人的内心自觉,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下”、“合内外”,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精神,肯定人的创造,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孔子创立的儒学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分行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  相似文献   
922.
“孔孟之道”曾被贬得一无是处,其中的道德思想,人们也只好讳言之。拙文试就孟子的道德观呈管蠡之见,谨就教于识者、方家。 孟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显学”,往后其地位日益提高,到宋明时代,孟子则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有关道德修养的言论在历史上留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封建制度,对于人类道德的进步,都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3.
进入80年代后期,陈忠实的创作出现了一些新质,现代意识的获得,使陈忠实从与农民共反思走向了与民族共反思。他的一系列作品表现了对我们民族生存的历史性拷问与道德性质询,呈现了新的审美风貌。这种变化有着一条演变的轨迹。沉重感是陈忠实创作心态的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924.
论物质利益原则的道德取向王建华在当今社会现实中,人们的思想行为与物质利益问题的联系日益紧密,对物质利益的关心也更加强烈。如何判断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正确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并揭示其道德取向,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一、系会确立什么鲜的物质利益原则所谓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925.
文化记忆与文化现状的矛盾撑起《儒林外史》这部“精神遭遇”的大故事。无论是体现着文化记忆的人还是代表着文化现状的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误解中,作者用反讽这把两刃剑一举挑开文化与现状、缺席与人性两方面的症结:所有的路都是让人走的,也都是捉弄人的。作者用抑制高潮的叙述策略、“具体写实、总体象征”的白描手法不仅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反讽意图,更昭示出在一个文化溃败的时代,人人都是失败者,唯有理性自赎、道德自救这一叶方舟了  相似文献   
926.
四十年代严酷的战争和政治条件对中国文学作出了诸多规定。本文试图通过四十年代“国统区”作家对这时代要求的回应,描述四十年代作家自觉追随时代精神的思想轨迹,并探讨了作家对历史和人生个性表达的可能性。从对历史自我的要求到个性表达的犹疑,以至其后的道德理想态度,四十年代文学主题之衔变,对近代中国各种形态的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之间经久不衰的消蚀或修正作用的一种说明。  相似文献   
927.
本文运用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理论范式来分析人们的道德行为.正如公共选择理论取消了私人领域的"经济人"和公共领域的"政治人"二元区分一样,我们进一步地把"道德人"和"经济人"看成同一个人.因此可以把人们的道德行为理解为一种物品供给,道德行为这种物品具有正外部性,是一种公共品.正是这种公共品的特征决定了不能依赖自发的秩序来增加伦理道德的有效供给.在建立市场经济的伦理规范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起增加道德供给的责任,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要提供正义.  相似文献   
928.
何中华 《河北学刊》2004,24(6):78-82
何中华以"启蒙、道德与文学"为题,试图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只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和超越自然律约束的积极自由,才能为道德提供内在理由,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历史与道德的分裂既造成了文学选择永恒的两难处境,也是文学成就自身伟大的根据之所在.徐仲佳认为,近来围绕着启蒙哲学中的道德形而上主义所展开的论争显示出两个焦点一个是形式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一个是原则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这是启蒙哲学的基点,也是我们文化重建的坚实理论基础.张中锋则对这场论争的始作俑者所持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张光芒对诸如启蒙、教育、形而上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并指出"启蒙"不等于"教育","道德"也不能"形而上".  相似文献   
929.
从《诗经》看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诚信”道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4,20(3):115-117
<诗经>用大量的篇幅揭露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五伦"关系的失序、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诸侯国之间的背信弃义等方面.同时,<诗经>还揭露了造成这些状况的某些原因,对于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30.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道德教化方面,以"独尊儒术"为基本指导原则,在对人"性"作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性待教而善"的重要观点,主张"任德教而不任刑",强调设"教化堤防",用儒家的"三纲五常"之说教化百姓.与此相一致,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显德以示民"等道德教育方法.从总体上看,董仲舒的道德学说既有值得继承的合理因素,亦有需要剔除的封建杂质,应当认真予以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