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0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470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864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41.
浅论魏晋玄学对儒释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玄学思潮衰落之后 ,其哲学精华活在儒、释、道 (教 )的理论创作中 :玄学的哲学范畴和“形名学”、“言意之辨” ,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义学语言环境和思维方法 ;玄学本体论流派的哲学思辨使道教哲学由粗糙走向精致 ,元气论流派的生命哲学则培育了士人的本土宗教情感 ;玄学促进了南朝经学向义理化方向发展 ,其潜在的“体用”、“性理”、“内圣外王”观念 ,对北宋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2.
明清艳情小说与道教房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为前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前者为后者作形象化的诠释。这就决定了艳情小说的创作心态是对房中之乐的鼓吹 ;表现手法是对房中术的图解 ;说教内容是对“于男有补”的张扬 ;性择标准是对性能力的看重  相似文献   
143.
作者从道与心、工夫论、道与形3个方面探讨了司马承祯的道教心性之学,指出其坐忘主静说将重玄的心性论具体化为道教的修行实践,主张“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的形神合一论,对后世道教内丹和宋明理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4.
江西的道教在中国的道教史上书写过辉煌的一页.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直是道教名人青睐的活动场所.文章先介绍庐山的整体情况和道教的基本宗旨,说明自然环境和道教产生的密切关系.然后具体地从庐山道教的三个时期:早期传播、中期弘传、后期发展,说明不同发展时期庐山道教的选址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说明道教的产生、发展是建立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同时,道教思想的影响也对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5.
在韩国历史上的高丽时期,儒释道三教虽然各有发展,但呈现出很强的交叉发展以及融合的面貌。虽然历代君王实施儒教振兴政策的很多,但是他们几乎都崇尚佛教。民间的文人志士身上也深刻体现了这种三教互相融合的现象。这种融合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植于韩国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朝鲜王朝,乃至今天的韩国社会。这对我们解决当今多元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6.
唐代游仙诗的世俗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平 《唐都学刊》2002,18(3):32-35
游仙诗反映了人之为人的超越维度 ,究实质包涵进入仙境和死亡再生两个命题。随着道教的产生 ,游仙诗逐渐走上世俗。其原因有三 :其一是社会巨变中唐社会风气的影响使游仙诗走向世俗。其二是六朝与仙小说的影响将遇仙世俗为遇艳。其三是受长生可致思想的影响 ,道教将获致长生世俗化为炼丹保命  相似文献   
147.
宗教信仰、宗教观念、宗教意识、宗教精神,以至上升到学理形态的宗教理论等等,这些可以概括为宗教思想的内容,乃是在整个人类文明中起重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宗教思想影响到社会发展与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情况当然也不例外。陈寅恪曾精辟地指出:“……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这里只谈到佛、道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宗教,实际上历代还形成和流传有各种民间宗教,更有诸多边疆少数民族宗教和陆续输入中国的外来宗教,都体现一定的宗教思想,同样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影响。因此,中国宗教思想史的研究不仅是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的重要部分,实际上不论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哪个领域,都与宗教思想及其发展、演化、意义、作用等状况密切关联。在今天,宗教和宗教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更继续发挥着重大影响。这样,作为宗教学一个部门的关于宗教思想史的研究,就不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多年来我国有关宗教的研究比较疏略,宗教思想史的研究更相对薄弱。以下辑录几篇笔谈,包括本人一篇粗浅的刍议,就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必要和方法提出一些意见,意在引起重视,开展讨论。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148.
明后期至清朝年间,民间宗教广泛兴起,道教在与民间宗教的互动中发生了嬗变。研究这段历史时期中的道教女性问题,就会发现道教女性的显性减少与隐性增多,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道教在民间宗教中融合与扩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9.
净明道与传统道派关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考察了宋元净明道的思想观念与宗教仪式,并探讨了其与传统道派如天师道、灵宝派、上清派、钟吕金丹道等的关系,认为净明道乃是当时融合了符箓与内丹之说为一体的新兴道派。  相似文献   
150.
谭敏 《学术论坛》2006,1(11):170-173
道教祥瑞神话故事的思想渊源与古代天人感应中的祥瑞、谶纬学说密切相关,祥瑞、谶纬的隐喻性象征在道教灵验故事中演化为形象、生动、易于大众所接受的神话感性形态。在唐代,道教祥瑞神话故事的政治化、世俗化走向明晰,凸现出清晰的政治神话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