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234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341篇
理论方法论   173篇
综合类   2337篇
社会学   171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道经”首篇是《老子》全书之总纲,当从“以老证老”、考虑语境、整体把握这三原则出发来考察,方能正确地阐释本章之旨。其中“道”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形而上的“非常之道”,而“无”和“有”则是老子分别对远古蛮荒与近古物质两个时代的称呼。  相似文献   
32.
章学诚所构建的理论以"道"为基础,共分三层,即天道、人道、先王之道,三者是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三层"道"说中,章学诚尤其重视第二层的人道,并由人道为基础将经世致用学理化,并进一步将"六经皆史"纳入其中,从而完成了"六经皆史"理论基础的构建。至此,章学诚成为了中国传统史学致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33.
试论庄子的“道”与中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浪漫主义产生于对真与美的追求中。庄子的“道”与浪漫主义艺术是相依相承 ,互为因果的。 (一 )“道”是浪漫主义艺术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 )表现“天籁”美的最佳方法是浪漫主义。 (三 )浪漫主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34.
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35.
36.
李丽 《职业时空》2016,(4):106-108
文章以湖南省为例选取3所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在阐述内涵式建设含义及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在职业技能训练和培养过程中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提升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以"感悟之道"对南宋画家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秋"之意境、"庭"之环境、"婴"之心境、"戏"之背景、"题跋"之艺境进行解读,力求在这幅作品的诗情画意与哲思中,阐释对待艺术作品当树立"心"与"画"合一的品味态度。  相似文献   
38.
从周代的政治体制及礼治原则考察,周代为旧君服礼制体现了对旧君故臣关系的贬抑。然而,由于受到以恩义相维系的旧君故臣关系发展的现实和孔子独断论诠经方法的影响,先秦原始儒家对为旧君服礼制的递相重释,使得该制度负载起了儒家理想的君臣之道的内涵。此后,汉晋礼家以此为基础,在经典与社会互动的诠释取向下对此古礼进行了层累诠释,最终推动经典制度在晋代的新变。这显示,中国古代以求道为取向的层累诠释对于经典礼制的开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40.
宋代的枢密都承旨渊源于晚唐时负责承接、传递章奏的枢密承旨。太平兴国七年(982)初设都承旨,仍然保留上殿奏事以及对军务文书的通进职能。因枢密院机构性质的次第转变以及宋代文武分途治国理念的制约,都承旨的人选经历了武资官、吏人、文资官的变化。神宗朝出现文官任正职、武官任副职的格局,但宋神宗多用武官。哲宗朝重归于文官。绍兴元年(1131)将"都承旨一员,并差两制"确立为祖宗故事。宋孝宗起用武官,后受到文官集体抵制而放弃。文武纠葛的背后既有"亲疏"与"能庸"的交织,又有皇帝与文官集体的权力博弈,共同呈现出宋代中枢政治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