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234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341篇
理论方法论   173篇
综合类   2337篇
社会学   171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老子化胡”说从两千年前左右产生至今,已经不是单凭史学考据就可以定论的伪说,而是异质文化之争的潜在史实。历史中的伪说可以变成史实,这就是“人文化成”的奇功。“老子化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凯旋,却未必是个体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福音。从本质上说,“老子化胡”说所说的并非故去的旧事,而是常新的现实。  相似文献   
952.
在先秦真正视身为根的是庄子。庄子之身与物具双重关系,若身能摒除其情又能乘物,则臻于逍遥。身与道通的方式是物化。蕴含三义的物化论使身舍小身而得大身,也使心重回身性。庄子将哲学思维从外拉回到形而中肉身之中。  相似文献   
953.
知识分子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具有现实关怀和个体超越精神.以此为标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应该诞生在春秋中后期.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来源于士和儒,由武士演变而来的文士只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依托的社会阶层,由旱请雨祭之儒演变而来的教以道艺之师儒则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孕育的职业流品,西周以来礼乐文化的发展以及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促成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诞生.处于信仰失范和制度创新的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为了宣传文化主张、引导社会舆论、重建政治秩序、树立精神权威,纷纷托古而言"道",以"道"为理论旗帜,以"善道"为价值目标,以"君子谋道"为人格追求,以"乐道忘势"为行为准则,把"道"和"文"联系在一起.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形成的这种卫道立场和原道精神,对秦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产生了异常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古代文学领域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954.
王济宪 《老年世界》2013,(14):26-27
在人们的思想里,成吉思汗只是一介“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其实,他是一个重视人才、勇于接受科学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开国大帝。远在战争时期戎马倥偬之中,他就不远万里找到了当时两个“大腕”级的国学大师。一个是道教的养生家丘处机,一个是信佛的耶律楚材。发起于蒙古草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以后征辽、灭金、战西夏并招降西夏治下的西域诸城国后,又远征中亚的花剌子模等国,并计划远征西亚,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  相似文献   
955.
文道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相当复杂的命题,历代才人惠士对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乾嘉时期著名文史大家章学诚杂取诸家学说,兼融己意,在对文与道别具只眼的论述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文道观。章学诚的文道观袭古创新,成一家之言,对今人有许多启迪和借镜意义。  相似文献   
956.
孙振杰 《社科纵横》2013,(10):105-108
《大唐西域记》中的"烈士池"故事,以及以"烈士池"为母题的中国俗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故事不是"穿上了中国道袍的佛教故事",而是佛道斗争延伸到文学领域里的重要表征。"烈士池"系列故事中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佛教意象,但我们不可孤立地将其抽取出来作为佛教属性的证明。从对这一系列故事的叙事分析可以看出,"烈士池"系列故事在中国文学中的出现是道教对佛教在文化领域里的持续性反击。  相似文献   
957.
《国际人才交流》2013,(2):10-10
《21世纪的治国之道〈》的作者之一、投资家兼慈善家尼古拉斯·伯格伦在书中提到:对中美两国而言,面对政治管理的挑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引入对方与自己相反的特征。文章指出,就美国而言,“消费文化”政治是美国最大的弱点:选民总是要求立刻得到满足,对长期的结构改革以及给他们带来阵痛的政客缺乏耐心。  相似文献   
958.
罗业栗 《理论界》2013,(1):134-136
老子哲学蕴涵着生态伦理智慧,有古为今用的借鉴价值。老子开创了道学,他从本体论观点阐述了道无私地创生了万物,在现实中德哺育着万物。他从道德层面倡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生共存在的哲学思想,并提出"道法自然"、"惟道是从"的原则。当代人具体化为,要维护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人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关系、人与生态环境长远利益关系等多种和谐。人与人、人与所有生态之间都担负着共同生存、共同帮助、共同养育、共同建构的道德责任,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努力做到保护地球、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适度需求、节约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当今人类要做到的生态伦理规范。根据中国国情,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959.
正人生最奢侈的事,其实是可以遇上不能忘记的味道,人亦是,菜亦是,然后心嗅流香,品味一生。这味道渗入记忆,渗入心扉,久经时光亦不能忘。会想起这个问题,是因为前段时间在上海录制一档相亲节目,有位男嘉宾自称薯片哥,给每位女嘉宾都送上一包对应她们性格的薯  相似文献   
960.
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宝库中,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琴与文学和文人的关系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琴以一种文化符号的身份,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大多数的琴歌和琴曲的标题也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魏晋时期琴与文学相濡以沫的关系,是与那个时代自然天真的追求和“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