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22篇 |
免费 | 489篇 |
国内免费 | 13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86篇 |
劳动科学 | 75篇 |
民族学 | 1463篇 |
人才学 | 572篇 |
人口学 | 47篇 |
丛书文集 | 5696篇 |
理论方法论 | 1093篇 |
综合类 | 11370篇 |
社会学 | 2014篇 |
统计学 | 2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2篇 |
2023年 | 486篇 |
2022年 | 452篇 |
2021年 | 622篇 |
2020年 | 553篇 |
2019年 | 567篇 |
2018年 | 223篇 |
2017年 | 449篇 |
2016年 | 551篇 |
2015年 | 828篇 |
2014年 | 1588篇 |
2013年 | 1269篇 |
2012年 | 1517篇 |
2011年 | 1699篇 |
2010年 | 1499篇 |
2009年 | 1575篇 |
2008年 | 2002篇 |
2007年 | 1404篇 |
2006年 | 1205篇 |
2005年 | 1146篇 |
2004年 | 940篇 |
2003年 | 824篇 |
2002年 | 725篇 |
2001年 | 644篇 |
2000年 | 511篇 |
1999年 | 242篇 |
1998年 | 151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戏曲由娱乐消遣的"把戏"跃升为政治权力话语的主要负荷物,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值得深思的文学现象之一。酝酿于1940年代,推行于50、60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使传统戏曲的内容不再具有合法性,渐至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全面转换。60年代之后,戏曲舞台由传统戏曲、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逐渐演绎为京剧现代戏一枝独秀,并且成为政治符号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2.
李海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9-27
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并被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家礼治模式所形塑,表征着中国内生性发展的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因此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内部视角。追溯与梳理传统社会中的相关话语形式,理解与阐释历史上国家礼治与地方自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对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内部制衡机制的认知。纵观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发展历程,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化时代的“新德治”实践,以及新时期乡村社会中的“礼治复兴”现象,都会发现以礼治为表征的共享传统的坚韧传承及其在社会振荡时期的重要调谐作用。发掘中国社会共享传统中的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等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当今乡村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礼治复兴”现象,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镜鉴意义,还可在激活中国社会整体人文精神的意义上,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146.
张慧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2):39-43
就热门影视产品国产古装偶像剧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与传播情况进行解析。通过影像观察、文本阅读、比较研究发现,古偶剧在生产过程中,从题材内容的衍化、视听符号的外化,以及儒道释思想、传统价值体系、东方美学范式等隐性文化内涵方面都大量转化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入多维传播渠道后,对其表层符号的鉴赏激发出消费者对国学的兴趣;价值讨论、身份认同、辨析反思则构成了观众的深层文化探寻。古偶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及其资源向文化产业的高效转化探索了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147.
马骋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2):44-4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云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云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重视对文物古迹的活化利用、将传统文化与节庆习俗结合起来、将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等,但也存在着创新不足且模式单一、产业融合不够深入、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云浮乡村可借鉴以下几条解决路径: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运用“文化+创意”“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全面统筹,合理规划,“政行企校”多方联动,以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8.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尽管中共中央有关建议明显淡化了GDP指标,但有些省市仍然抛出了雄心勃勃的GDP增长计划。为什么会产生GDP崇拜?其危害是什么?如何尽早终结GDP崇拜呢? 相似文献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