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51.
《老人天地》2008,(3):61-61
面瘫,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肌瘫痪;偏瘫、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系脑血管病变引起;截瘫就是脊髓损伤所致的双下肢瘫痪,高位损伤连及上肢。俗话说,治病不治瘫,可见祛疾之难。首都北京有位勇敢地向瘫痪病人挑战的人——著名中医治瘫专家郭新民,长期从事瘫痪  相似文献   
152.
"仁者爱人"是儒家学说的第一义,此即爱全人类并兼及爱物。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它具有人类道德的普适价值。儒家主张"协和万邦",这在中国古代不免与"宗主国"意识的历史局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近代,中华民族经与世界的交往形成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孙中山率先提出了"振兴中华"和"民族主义",其中包含着世界各民族平等的思想,蔡元培称其为"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折衷。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体现了忠恕之道的精神,"来自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21世纪,中华民族正处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与邻为善"、"和谐世界"的外交方针符合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而又有新时代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3.
2010年7月4日下午,我与张俊教授一起到"262"看望住院透析的郭先生。名佩告诉我们,上午刚刚透析过,现在是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的确如此,先生不仅认出我们是谁,而且还和我们说了几句话,并说,等病好了还要写字。当时我们只感到先生很讨厌那个戴在脸上的氧气罩,别的没有什么痛苦。  相似文献   
154.
孔子的“忠恕”之道,即由衷竭力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处理问题。他为此奔走呼号一生。最终欲使人与人和谐礼让,消弭疑虑、互相攻讦乃至剑拔弩张的情势。显然,“忠恕”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之根本。  相似文献   
155.
佛学自传入中国以来,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与儒学这样或那样地妥协、融和,云冈石窟的第9、10窟虽然表现的是佛教内容,但仍闪现出儒家“忠恕”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156.
《老人天地》2008,(7):61-61
面部神经损伤引起的面肌瘫痪,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偏瘫、中风,脊髓损伤所致的截瘫、双下肢瘫痪。俗话说,治病不治瘫,可见祛疾之难。在首都北京有位勇敢地向瘫痪病挑战的人——著名中医  相似文献   
157.
藏传佛教在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信仰与否,当地蒙古族与它都有紧密的联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和牧区蒙古族对藏传佛教的心理可能存在差异。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城镇和牧区蒙古族对藏传佛教的心理现状,研究发现,用宗教知识作为衡量标准,城镇宗教认知略好于牧区,但是二者宗教认知都较差;牧区的宗教情感以安全感为主,城镇宗教情感出现安全感为主,多种情感并存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8.
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强调人应该以爱人之心、爱人之能去对待他人,视人如己,施爱于人.因而,"忠恕"之道应该是确定教育伦理基本前提的合理选择.但是,在遵行"忠恕"之道时可能会导致交往中的"霸权"倾向,对此可以通过补充"最小价值介入"的原则加以克服,即通过对话、商谈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59.
"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有<论语>之"忠恕",有<中庸>之"忠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大大发展了"忠恕"学说."忠恕"之道有丰富的古代实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它的重要功能是发挥社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0.
李延仓 《文史哲》2007,(4):29-34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宣扬"物本自然";成玄英则不仅肯认道体"自然",又主张物性"自然",表现出一种二元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