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247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540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是李商隐诗歌的第一个完整注本,其序文从政治、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对李商隐及其诗歌作出了全面而高度的肯定,促进了清初李商隐研究的发展;注本在学术方面具有执简居要、考证精审和追根溯源的特点,为历代注家和学者所重视。朱注与清初学习义山诗的风气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生发的注本与文学的关系值得今人思考。  相似文献   
172.
向来治文字学者必治《说文》,而治《说文》者,则离不开对《段注》的研究。《段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后人对它的研究几与《说文》分庭抗礼。而其中对《段注》一书进行总的述论是其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对《段注》研究的一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3.
174.
郭璞注音切是研究魏晋实际语音面貌、探索从上古音到中古音演变轨迹的宝贵资料,整理郭璞音切,对了解晋代实际语音面貌和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无疑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通过整理,反映出如下特点:与上古音相去远,与《切韵》音系非常接近;轻唇音还未产生;端知不混;精庄已分。  相似文献   
175.
《文选·三都赋》旧注底本问题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善注<文选·三都赋>时所采用的旧注底本应当为綦毋邃序注本,该本在张载、刘逵及卫权<三都赋>注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三都赋序>注.在李善注<文选>时,綦氏序注本略有残缺.对于臧荣绪<晋书>与序注本在旧注作者问题上产生的分岐,李善采信了史书的记载,因此导致了后人对<三都赋>旧注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6.
当回旋管的工作频率提高时,为了增大腔体的半径,通常选择高次模式作为工作模式,这时回旋管中可能存在模式竞争,该文采用线性理论及多模非线性理论分析了所设计的220GHz回旋管振荡器中的模式竞争问题。编制了起振电流和多模非线性注波互作用计算程序,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出每个模式的输出功率对时间的变化情况,验证了回旋管中可能存在的3种平衡状态,证实了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7.
陈寿《三国志》叙事过于简略 ,对所据旧史删削失当 ,以致三国史实不明之处甚多。刘宋时期 ,裴松之参考群籍而为《三国志》作注 ,补充记载了大量的关于魏、蜀、吴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从而完善了陈寿《三国志》的史料体系  相似文献   
178.
《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重要的民俗典籍 ,它的作者与注者都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与文化条件。作者、注者对公元 6世纪南北民俗的记述 ,为我们保存了当时中国岁时民俗的真实面貌。本书自南朝著作完成之后 ,流传于隋、唐、宋时代 ,元初已经亡佚。明人重新辑佚成书 ,清代有多种刻本传世。  相似文献   
179.
《好了歌解注》并非如脂砚斋批语一样 ,是一一实指《红楼梦》中的人物 ,而是泛指 ,概括世人闹嚷嚷到头来一场空的状况。《飞鸟各投林》也并非如某些红学家所言 :“曲名喻家败人散各奔东西之意……”而是实指《红楼梦》人物的命运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只说贾府衰败之意 ,从而说明《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180.
明末清初钱谦益完成《钱注杜诗》一书,在整个清代掀起了注杜诗的高潮,并以其数量上的优势和较强的学术性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如此,由于《钱注杜诗》所确立的诗史互证方法的深入人心以及清人“诗史”意识的过分强烈,致使清代学者在古典诗歌笺释方法上陷入一种误区。本文就清代诗歌解释学的成就与歧误问题试做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