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3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关于尽快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策咨询通讯》2005,16(3):87-88
一、乘势而上,抢占先机,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国家关于加快京津唐都市圈建设规划的提出以及中部城市群的崛起,使我国区域经济竞争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2.
王运宝 《决策》2012,(Z1):32-35
边缘经济青梅煮酒,区域竞赛风云际会。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创新,正在各地掀起新一轮高潮,作为"行政区边缘经济"最集中的一个区域,鲁苏豫皖4省交界地区应当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13.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着力打造黄河风情文化产业带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兰州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见证,是兰州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象征。加快推进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兰州这一独特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紧紧依托黄河文  相似文献   
114.
以济南都市圈为例,对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了济南都市圈等级规模分形维数和空间结构分形维数,结论如下:济南都市圈城镇数量和规模分布不均匀,区域集聚力不强,一体化程度不高.由此提出济南都市圈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5.
三大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为江苏省实行新型城镇化和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江苏省需围绕国家级规划的战略机遇期,将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落点”置入以苏锡常、南京、徐州为核心的三大城市圈内,并建立沿宁沪线、宁杭线、宁启线、京沪线、东陇海线和沿海高速走廊的覆盖整个江苏省城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落点协同”战略,最终形成“苏南率先,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6.
117.
都市圈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程度较高,涉及范围较大、领域较宽,以多个城市为中心,以农业为中轴,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渗透、拓展,三次产业有效融合于一体性的地域性农业复合产业系统。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的战略提升,就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都市圈整体科学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协调机制,促使农业和工业、乡村和城市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8.
国外成熟都市圈和大上海都市圈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敏 《统计与决策》2005,(16):57-59
都市圈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都市圈经济理论的借鉴,将国外成熟都市圈的形成,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等,与大上海都市圈进行类比.并通过各种经济数据,将国外都市圈和大上海都市圈作了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119.
陆玉龙 《金陵瞭望》2007,(21):23-2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苏皖两省携手建设和发展宁合都市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0.
奔牛镇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江三角洲、苏锡常都市圈,位于江苏常州西侧16公里处,是常武地区的西部重镇,素有“商埠重镇”之美称;又处太湖平原,系著名江南水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