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3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55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市场扩张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要求政府降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成本和行政壁垒,这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长三角来说,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政府作用是推动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的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组织完善及空间形态的优化,国际化使得长三角逐步纳入全球生产体系,政府的制度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2.
中共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产业发展具有产业革命叠加、以实体经济为中心、保持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等特征,突显了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当前,新产业革命是解决中国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但是,新产业革命与以往历次产业革命不同,具有双重效应:即新产业革命本身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增加新创产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的同时,也具有削弱传统资源地位、排出劳动力、产业体系“瘦身”、增长区域窄化等负面效应;且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既有加速城市现代化、提高知识尊重度的积极作用,也有扩大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削弱传统人力资本培育效果的消极作用。这些负面效应将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为此,我们应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技术创新重构产业技术体系,以都市圈建设优化产业空间体系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3.
区域一体化与广佛都市圈产业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宁  吴玲玲 《城市观察》2009,1(1):126-135
区域一体化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主体战略,从2000年首次提出“广佛都市圈”概念到现在,广佛合作已经从单纯的基础设施对接迈向产业合作的新阶段。文章在分析广佛都市圈现状产业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明晰区域产业分工演进规律,明确了未来广佛都市圈产业体系发展格局,提出了广佛都市圈产业体系构建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4.
张强 《城市观察》2009,1(1):26-40
本文通过简略比较和探讨已趋向成熟的国外五大都市圈的发展特点、经验及其做法,有助于我们认清都市图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国内大都市圈所处发展阶段和存在不足,从而为我国大都市圈的培育发展提供有效范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5.
在研究都市圈协作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国家干预"为主的"政府模式"、以"市场主导"为主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和以区域多方协作为主导的"新区域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其中,以区域多方协作为主导的"新区域主义"模式主张通过谈判形成都市区不同层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私营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以此来共同解决区域公共事务,试图在以"国家干预"为主的"政府模式"和以"市场主导"为主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模式也是目前学者们讨论最多的领域。国内学者对于地方政府关系、区域竞争与合作、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我国当前都市圈地方政府来说,构建区域内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同治理模式和协作治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也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46.
京津冀都市圈--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连云 《河北学刊》2005,25(4):57-64
都市圈崛起是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对聚集经济效益的追求.中国三大都市圈中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崛起,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京津冀都市圈虽然改革开放相对落后了十几年,但是由于其非常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全国第一的科技竞争优势,只要其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将势不可挡,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47.
城市经济中心性与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行政区经济的"地方性"与生态经济的"区域性"是苏锡常都市圈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我们应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立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研究并制定都市圈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目标、经济生态安全目标和社会生态安全目标,探索都市圈生态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8.
首都圈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2007年完成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首都圈或者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愿景、目标、方向以及战略框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部署,经过中央批复很快准备实施。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在规划中没有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9.
伴随着产业区域化布局,围绕城市核心区的通勤范围在部分典型城市地区已突破市域边界,出现“周通勤”“边界通勤”等非典型模式。基于当前我国“双碳”发展战略,依托轨道支撑区域化客运出行成为必然选择。该文从需求特征角度识别都市圈轨道客流空间分布特征及轨道乘客需求行为特征,提出面向都市圈空间尺度的轨道体系,并提出相关时效服务指标要求,为都市圈及市域的快速轨道规划布局、服务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0.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和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圈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长江三角洲向泛长江三角洲的空间扩展是顺应都市圈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区域优化整合的必然路径.泛长三角正朝"沿江"、"沿海"两个基本方向扩展,然而越来越多的行政区的加入会产生更为多元、复杂的行政区利益矛盾,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运行规律的差异性.泛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协调与整合.健全市场机制、实现市场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共赢、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区域合作组织、建立区域共同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等,是促进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一体协调整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