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3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55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了定量分析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特征.文章通过计算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从城镇要素空间相关性、城镇空间随机集聚的向心性和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152.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跨区域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特征的分析,认为长期以来京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充分享受了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吸纳的聚集效应,但是由于行政分割,生产要素的扩散作用却被弱化,没有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文章认为,构建京津冀城市圈区域与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核心任务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并提出"四步走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以"三个集中"谋求聚集经济效应;为广大乡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53.
长三角都市圈目前已经跨入了从竞争转向竞合、从产业一体化走向功能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新阶段.本文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转型创新发展,首先需要依赖于城市功能的转型,而城市功能的转型又需要城市价值导向的转型为前提.在长三角区域由“产业一体化”向“功能一体化”发展转变中,本文指出区域制度合作是实现长三角功能一体化的核心与关键,并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合作、制度实施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了制度合作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54.
国外成熟都市圈和大上海都市圈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敏 《统计与决策》2005,(16):57-59
都市圈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都市圈经济理论的借鉴,将国外成熟都市圈的形成,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等,与大上海都市圈进行类比.并通过各种经济数据,将国外都市圈和大上海都市圈作了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155.
156.
双循环的目的是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将其落实到位。这需要从中国改革开放揭示的中国特色实践道路中去探求,聚焦于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极正在发生着"由点到面"的跃变,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集群化整体竞争新时代。都市圈(城市群)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突破口。要率先促进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和循环,充分发挥它们融合与转换的作用,以此带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体可选择相对成熟的典型都市圈进行良性循环的试点探索。  相似文献   
157.
靳璐 《浙江统计》2011,(10):41-41,49
南京都市圈8城市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工业生产实现腾飞、投资消费持续扩张、对外开放明显深化、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信贷稳步提高、居民收支显著提升等成就,并通过相互依存,彼此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和职能,提升了南京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推进了区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8.
从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看,城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端形态,美国的大两洋沿海城市带以及日本的东京都市圈等都已经成为了本地经济的代表,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环首都经济圈是目前闰内发展较快的圈域之一,  相似文献   
159.
我国改革开放较为明晰地表现为两大运作路径:城市化和工业化,通过工业化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实现了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当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亦为工业化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现载体。然而,现行的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囿于技术理性泥潭,无法自拔,虽带来巨大的建设成果,却也陷入了生态环境普遍性恶化的窘境。因此,如何对城市生态问题进行有效治理成为学界、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杨华锋博士、刘祖云教授以地方性知识在传统社区所表现出来的生态价值为分析视角,探寻了遏制消费型生态危机、塑造和谐城市的不竭源动力。余敏江副教授从利益视角出发,探讨了城市生态象征性治理的形成机理及其消极影响。施从美副教授则从政府购买生态公共服务视角,探讨了政府在生态治理上的失灵及化解之策。沈承诚讲师从理念、利益和行为三个维度分析了"都市圈"区域生态治理失灵的根源,并探讨了应对之策。上述论文成果虽存在视角和知识结构的局限,部分观点亦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作者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示。城市生态问题的治理研究方兴未艾,希望更多学者积极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0.
安徽宣城处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只有尽快融入都市圈,才能从县域经济层面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落差,从而奋力走在安徽东向发展和中部崛起的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