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3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80篇
社会学   55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发展合肥都市圈是推动合肥经济圈不断壮大、提升安徽国际国内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路径。都市圈的良性成长离不开核心城市和内部市县的协同发展。文章在对合肥都市圈各市县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揭示圈内各市县经济发展特征和存在不足,提出促进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重点阐述合肥中心城区与周边市县的联动发展、圈内各市县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并提出交通完善、产业协同、生态保护、土地集约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2.
广佛都市圈的合作是历史的必然,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未来的泛珠三角的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来提升广佛都市  相似文献   
33.
在市场经济国家,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市场驱动的结果,具有自下而上的自发特征,而在我国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性。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市场仍不是推动圈域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在行政区经济模式下,我国的圈域经济则  相似文献   
34.
以广州与深圳2大都市圈为例,从创新驱动、经济协调、绿色可持续、成果贡献以及开放共融5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聚类分析、经济联系度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空间格局探究。结果表明:(1)2019年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态势较好。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分布不平衡,城市发展质量较高的大部分位于中部地区,而东西部高质量得分较低。(2)深圳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协调发展中位于第一,广州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位于第一,东莞在成果共享发展和开放共融发展位于第一;位于偏远地区的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会相对优于核心城市。(3)将广深都市圈按照高质量发展水平分为4类,其中类型Ⅰ为深圳,类型Ⅱ为东莞,类型Ⅲ为广州,类型Ⅳ包括韶关、汕尾、清远、河源、佛山、肇庆、云浮。  相似文献   
35.
文章运用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非线性机理,并使用变系数模型探索长三角各城市与都市圈演化特征与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长三角的共同富裕水平表现为由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为转折点的“Z”字形区域为中心向邻近城市递减;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共同富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相较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更大;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共同富裕差距存在区域差异和都市圈差异。  相似文献   
36.
南京都市圈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如何推动行政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是都市圈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推进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对于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公共事务治理、实现社会互融共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京都市圈“浦口-和县”社会治理一体化的案例分析,认为其在党建引领治理合作、搭建技术平台、健全完善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实践经验,主要是因“浦口-和县”在治理基础上拥有相同的历史文化,在治理需求上面临共同的社会问题,在治理机制上遵循多重的运作逻辑。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应采用系统化思维方式,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及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规划制定、队伍建设、数据治理、平台搭建、主体参与、文化认同等6个层面协同推进行政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提出应制定跨界协调规划、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加强数据治理、搭建治理实体机构、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增强跨域文化交流,最终实现“纵向联动无断层、横向协同无缝隙”的社会治理一体化形态。  相似文献   
37.
都市圈是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重组形成的城市圈层式结构。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形成之路,其空间结构重组是顶层设计的核心,也从整体决定着空间结构效应。本文以京津冀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讨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重构,分析空间重构对区域经济、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效应。研究发现:(1)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组织重构,已初步形成三足拱卫的雏形;(2)中央政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和雄安新区形成的一核三足城市架构,将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结构优化路径;(3)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设置和雄安新区的设立,加强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与周边的联系,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促进了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间联系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38.
周运源  卢扬帆  孔超  张欢 《城市观察》2012,(6):88-94,81
根据区域一体化理论,结合新时期广东省在推进珠三角一体化中,建立和发展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个经济圈的实践,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新意义、地位和作用,讨论了珠江三角洲通过建设和发展若干个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圈,对于新时期加强与港澳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好发展颇具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9.
《城市》2010,(3):79-79
201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提出,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抓紧制定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等区域规划。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表示,根据扩大内需项目的安排,将推进京张、京承、京唐、京石客运专线高铁的建设,打造一小时都市圈,以人流、物流支撑区域发展。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着力推进京石二通道合作,这些交通通道将直接为“十二五”期问两地合作“铺路”。  相似文献   
40.
基于2009—2019年我国26个省份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强省会战略实施的经济增长极效应。结果显示:不同省份省会首位度差距较大,有些省会是首位度和资源集聚水平较高的强省会,有些省会则是首位度和集聚水平较低的弱省会。省会城市首位度对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影响。弱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强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对经济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实施强省会战略要考虑城市间距离和城市规模大小。政府对省会城市的政策支持可有效提升强省会战略实施的经济增长极效应。基于此,实施强省会战略要依据不同省份发展水平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之间距离和城市规模,以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发展都市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