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7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300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115篇
人才学   4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74篇
理论方法论   109篇
综合类   1661篇
社会学   181篇
统计学   6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经济全球化下,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压力.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下物流成本管理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为企业在改善加强物流成本管理上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22.
余光中重诗轻文,把散文视作诗的附庸。他心目中的现代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这对于抑制过于随便、松散乃至轻浮的散文有所裨益,但也有明显的偏颇,即未能把握散文美的特质———自然。诗笔可用于散文,但失去了节制,便适得其反。他的散文创作意在实践以诗为文的理念,其成就,说明以诗为文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无可非议;其局限,说明散文中的诗质应有所节制。余光中后来对散文美有所认识,提出了"本位散文"的概念,但因为重诗轻文的理念未能根本改变,故而所作"本位散文"成就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3.
土家族族源目前有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巴人说,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濮人说,乌蛮说.本文质疑上述几种说法,并提出土家族来源于"僰人"说.  相似文献   
124.
元代伊斯兰教研究的重要史料——吴鉴《清净寺记》,原碑已佚,碑文现存于《重立清净寺碑》和《闽书》,后者系节录。近有学者对于《重立清净寺碑》本《清净寺记》表示怀疑,这实际和《泉州宗教石刻》录文的误导有关。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清净寺记》刻石与载入泉州方志的情况,以及碑文所见吴鉴对于伊斯兰教认识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25.
初唐诗人刘希夷在诗歌意境的创造和意象的选取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他的诗歌在初唐盛唐却"不为时重"。其原因主要缘于其漫游"处江湖之远";不愿仕武朝;诗歌充满了"异调"色彩;当时科举制度黑暗等。  相似文献   
126.
在自然界,同一条自然规律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示两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基本情况也是这样。由于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因而一条规律有二重态;量子力学揭示波粒二象性,经济科学揭示劳动二重性,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惊人的类似,从而形成一种深层次的联系。从量子力学那里取来介子场论,可以利用它建立经济学的社会场论。  相似文献   
127.
刘恒、池莉的作品虽然都以凝重写实的风格,表现了人的生存艰难和生命卑微,但他们在叙述悲剧之源、叙事美学、作品的潜性主题等方面是不一样的。较之刘恒作品,池莉作品还包涵了执着的理想,而读者评论者往往忽略池莉作品中的潜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8.
关于榆中的位置历史上聚讼纷纭,影响最大的是以晋代徐广、北魏郦道元为代表的金城郡榆中(今甘肃榆中县)说,以三国苏林为代表的上郡榆溪塞(今陕西东北)说,以唐张守节为代表的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说,当代还有钱穆先生的上郡榆溪塞说。而周清澍等学者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说。苏、张、钱、周等学者所言榆中实际上是"榆中地""榆中关"而非"榆中县"。榆中县的位置可归纳为"兰州东"和"兰州西"两种说法。《水经注》、元《一统志·兰州·古迹·汉榆中故城》、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清吴卓信《新注地理志》、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等认为在兰州东;明《寰宇通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在兰州西。本文第一次提出两迁说,认为榆中得名之由与大、小榆谷有关,其故城在今大通河下游(兰州西),曾一度内迁至现位置(兰州东南),民国时以"榆中"为金县命名,榆中城又回到现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9.
应用植物高活性剂10mg·L^-1、5mg·L^-1、2.5mg·L^-1和1.25mg·L^-1对储良、古山和石硖品种龙眼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平均单果重比对照提高15.28%~23.85%、20.03%~36.47%和32.94%~45.10%;(2)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比对照提高4.74%~15.01%、-15.18%~1.92%和-3.95%~13.16%;(3)果实的裂果率比对照降低了59.26%-100%、81.12%~100%和97.24%~98.90%,植物高活性剂防裂果效果显著;(4)应用植物高活性剂可显著提高龙眼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果实商品率.  相似文献   
130.
中国传统文化重宗法人伦 ,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 ,这是中西文化根本差异所在。在向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过渡与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必须革新重宗法人伦而轻个体自由的传统文化 ,而重个体自由的西方文化及其西方文学为这种革新正可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证明了这种借鉴的必要性与巨大意义。 2 1世纪的中国仍要反封建 ,仍要继续文化革新 ,仍可从西方文学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