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金政权建立后,女真统治者逐渐认识到科举与官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承袭唐、宋科举和教育旧制建立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的同时,还仿汉制大肆兴办女真学校,设立女真进士科,建立了与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并行的女真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女真科举和女真官学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为巩固女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辽末金初,临潢杨氏家族通过科举起家入仕。入金后一度发展良好,至第九世时更有杨伯雄、杨伯仁等人在海陵、世宗两朝逐步跻身金权力中心。至第十和十一世时,家族成员虽然仍有通过科举入仕者,但仕履不达,未能如前代一样跻身于金权力中心,面对金末政局的动荡,临潢杨氏家族的衰落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3.
2006年阿城出土的石尊当为渤海国靺鞨人的遗物,后经女真之手,作为金朝开国典祀,建元"收国"的重器.  相似文献   
104.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以"味"论诗.而以味论词,则始于金代元好问.元氏在<遗山自题乐府>中举出黄庭坚的<渔夫词>和陈与义的两首<临江仙>,作为有味词的代表作.这三首词经过详细分析后,就不难看出元氏所谓"词味",指的是含蓄委婉地包含在词中的深层意思,要细心玩味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105.
金朝建国后,全面接受中原文化,文学成就令人瞩目。高士谈、高公振、刘瞻、刘著四人,是金朝安徽籍作家,活动于金朝前期和中期。高士谈、刘著由宋入金,与宇文虚中、蔡松年、吴激齐名,是金初文学名流之一。刘瞻的主要贡献是授徒讲学,弟子中有辛弃疾、党怀英等文坛泰斗。高公振是高士谈之子,金代中期诗人。本文拟对这四位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活动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6.
金代中后期四家的唐诗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中后期,赵秉文较早主张将唐人诗歌当作典范加以师法;稍后的李纯甫和王若虚分别从师心自用和情真、"自得"的角度出发,对中唐韩、盂、李贺、卢仝及杜甫、自居易等人各加标树;发展到元好问,则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肯定唐诗的典范作用及多方面价值,并提出了"以唐人为指归"之论,他将金人对唐诗的论评最终推上了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07.
金代文集保存整理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文学曾经以其雄健磊落的独特风貌, 为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宋代文学优势互补的重要范本。但是由于金、元易代之际兵火散亡和数百年来正统观念的影响, 金代文集大多佚失不传。对现有金代文献的保存整理情况加以系统总结, 这是研究金代文学的基础性工作,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即对现存金代文集作了深入的评析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8.
从《董西厢》看女真婚俗对金代婚姻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女真族入主中原,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域内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民族迁徙,与此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出现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北方少数民族婚俗对中原汉族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西厢记诸宫调>可以看到,中原汉族的婚姻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婚恋活动中,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出现,主动性有所增强,贞节观念明显淡化.  相似文献   
109.
本文评述了金代猛安谋克组织下契丹人的部民、农耕生活以及他们的赋役情况,旨在使我们对金代契丹人猛安谋克组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