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01.
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的突出之点即是"腰斩<水浒>".金圣叹继承了明代李黄的批评传统,把通俗性小说、戏剧与高雅的诗文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小说、戏剧比诗文具有更高价值.他还提出了"因文运事"、…三境'说"、"个性化"、"澄怀格物"与"因缘生法"等小说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02.
金圣叹借用《大般涅槃经》“月爱三昧”来论述佛学上的呈露清凉本体和文学上的忽隐忽现、翻苦为乐之境,极尽变幻和超脱之美。金氏《唱经堂圣人千案·独超案第十三》和《怀感诗序》等篇还模仿《大般涅槃经》的文体来阐述“月爱三昧”。钱谦益、金圣叹等人皆通过佛经古注疏这一中介而关注“月爱三昧”,折射了明清之际江南佛学的征实风尚与文学的互动。以“大般涅槃经体”建构“月爱三昧”之境,体现了金圣叹化实为虚的文学才能。  相似文献   
103.
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选录温庭筠七律诗20首,既彰显了其深受尊唐思想浸润而推重杜甫、标举七律、以敦厚雅正为旨归的诗学思想,同时也突破了时人对温庭筠其人、其诗评价不高的禁锢,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金圣叹不为时代束缚的独到眼光与灼灼创见。金圣叹对于温庭筠诗歌的具体品评,一方面,通过颇具特色的起承转合分解法拆分诗歌结构,剖析了温庭筠七律字法的常语成妙与句法上的转笔奇巧,关注到频繁出现的对比辞格,重点聚焦了其中时间、空间的非线性处理与时空的数次转换;另一方面,评点中也时见金圣叹个人情感体验的介入,不仅饱含对诗歌内容情感共鸣的直接表达,也兼重对诗人创作情境与创作心理的复原,呈现出理性与感性色彩的完美交织融合。  相似文献   
104.
张天野 《社区》2010,(8):9-9
金圣叹是一个狂生。 金圣叹生于1608年,明朝灭亡时他亦不过36岁,以区区而立之年,要圣人都赞叹一番,其狂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5.
金圣叹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中,表现了大量的叙事接受思想.这些思想可以从文学批评的目的,叙事接受的性质、内涵、条件,和如何进行叙事接受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金圣叹的叙事接受思想与接受美学有一定的相合之处,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06.
金圣叹在进行小说评点时使用了许多实践性较强的阅读方法,如细读法、整体法、出入法等。这些方法不但在当时对读者领悟作者创作本意、欣赏文本佳境有导读之功,而且在现今也可对读者阅读与经典文本影视剧的改编起到启示作用。以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一剧改编中存在的不妥之处为例,说明金圣叹小说评点所使用的阅读方法——细读法、整体法、出入法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7.
金圣叹的小说欣赏观指出了小说阅读与欣赏的区别,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潜入小说文本,从"无字句处"读出字句来,体会作品所营构的情境,并通过对上下文的仔细赏析,充分发挥再造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挖掘出作品潜藏的深层意蕴,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及小说文本带来的审美体验。这种独树一帜的小说欣赏观代表了当时小说欣赏理论的最高成就,颇值后人承继。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以金圣叹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例,通过和西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比较,概括了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的民族特色: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受到儒佛之学、史传文学和八股文的影响。金圣叹从作家创作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品内部结构的“势能”两方面剖析了戏剧发展的动力。金圣叹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独具个性的分析了戏剧的各种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佛学是金圣叹诠释“才子书”的重要思想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极微法的分析来透视金评中的佛学色彩,指出极微法的根本特点在于“色”与“空”、“有”与“无”的统一,并以此为原则去解读金评中一些基本的文法理论,由此反映出金圣叹小说评点背后的思维方式及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0.
尹缉熙 《船山学刊》2005,(1):113-115
本文分析了金圣叹误读所产生的原因,并认为金圣叹的误读是一种“正误”,虽与创作本义有所牴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其内涵,因此误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正好说明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极具个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