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金圣叹的叙事评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叙事结构经营的内在规则。从内在“神理”讲,他认为叙事结构贯穿了作者对天道与人道的思考;从结构整体看,叙事结构是有机统一的,是富有生命特征的;从结构的微观层面看,那些细小的叙事单位以及叙事单位构成的叙事序列显示出结构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2.
本文主要以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为研究依据 ,通过分析探讨金圣叹的三类阐释性评点———字句阐释、内涵阐释及结构阐释 ,总结了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在创建古典小说阐释方法和小说批评理论以及理解、评价和传播中国小说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3.
【正】《水浒》中的英雄,大多数是无谋的,不,正确的说法是"不谋",他们做事,只是出于一种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价值判断,如同李贽说的,出于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这种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对的,就去做,错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恶的,就去打。见义勇为,容不得反反复复的算计。天堂一定是由这些简简单单的人物组成的...  相似文献   
54.
2000年12月12日,由江汉大学(筹)人文学院、中国水浒学会、湖北省水浒研究会、金圣叹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红学新潮》编委会、湖北社科联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名著研究所、湖北大学《水浒》《红楼梦》文献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新世纪红学水浒学及三国文化研讨会在武汉市江汉大学南区学术报告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55.
金圣叹的思想性格充满矛盾,其中的许多构成因素互相对立,这在他点评<水浒>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既维护封建制度,又崇尚率性而为;既沉溺于传统的文化意识,又能够从传统文化意识中站立起来.金圣叹外儒内庄,释心墨行,在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情与理的尖锐冲突.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性格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6.
金批唐诗论     
金圣叹的唐诗论突破直觉感悟的传统诗论模式 ,着眼于诗文的共性 ,用散体文的创作方法来解析格律诗 ,提出以起承转合为切入点的律诗分解法 ,从而形成了自己以儒为本 ,重视伦理与学问的诗学观。金圣叹重视初唐诗 ,欣赏它的天然美 ,注意揭示诗作产生的各种关系 ,体现了一种辩证有机的阐释精神。金圣叹的批评方法 ,将宋明以来的评点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对清代的诗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尹缉熙 《船山学刊》2005,(1):113-115,119
本文分析了金圣叹误读所产生的原因,并认为金圣叹的误读是一种“正误”,虽与创作本义有所牴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其内涵,因此误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正好说明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极具个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 ,对金圣叹从事文学欣赏和批评活动的原因进行探讨 ,金圣叹认为 :“天下之乐 ,第一莫若读书”。他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体会到 ,欣赏是对人的求知心理需求、归宿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的审美满足 ,欣赏活动中获得的审美愉悦 ,高于物欲的、功利的享受  相似文献   
59.
金圣叹文学鉴赏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的文学鉴赏理论,具有强烈的主体性精神,他在前人“自得”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造”说,通过解读“古人”和被“后人”解读的独特阐发,不仅张扬自我的鉴赏主体性,还大力张扬后世读者的鉴赏主体性;他的鉴赏主体性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与西方接受美学等文学接受理论相比较,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60.
泓峻 《南都学坛》2005,25(3):67-71
20世纪金圣叹在中国学术视野中的身份与地位随百年来中国学术观念与范畴的转换而不断转换。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的金圣叹研究虽然开始走出政治研究的误区,恢复了金圣叹文艺理论家的本来面目,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把金圣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理论家进行解释,还是后来把金圣叹作为一个形式主义理论家对待,都不过是试图拿金圣叹的理论与某种既成理论相印证。这种研究不仅剪裁了对象,而且缺乏理论创新的可能。金圣叹的文艺理论与西方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既有相通的地方,更有原则性的差异。任何一种将300年前的金圣叹的理论与今天的某种理论相比附的做法,都是成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