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金圣叹点评《水浒》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把鉴赏作为个人心灵的一种寄托形式,使评书成为自己的艺术再创造,表现了显著的“创造性的背离”倾向,在阅读和点评《水浒》时表现出“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自容与其间”、率性而为、潇洒随意的才子品性。金批《水浒》中三个问题的出现并非金圣叹有意为之,而是其率性任情、狂放自然的个性使然。  相似文献   
92.
黄侃 《老年人》2005,(9):45-45
有几副与中秋佳节有关的对联,十分有趣。“半夜五更半;中秋八月中。”相传,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游金山寺,长老出上联求对,他一时对不上,悻悻而去。后来,金圣叹因哭庙案被处腰斩,临刑时正值中秋,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触景生情,遂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相似文献   
93.
两份名单     
我曾经把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为什么熟悉,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十个人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7人。  相似文献   
94.
金圣叹对于《水浒》的删削,包括对宋江的“改写”和对小说的“腰斩”;这些删改是金氏“读者精神”的积极参与,实为金圣叹的“症候阅读”。“症候阅读”激发出了文学文本内部的能量,强化了小说评点的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95.
金圣叹和李渔虽同属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且都精于小说戏曲理论批评,但两人的性格为人、生活态度、人生道路等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因此,金圣叹与李渔的文学思想也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各自独有的特点。金圣叹服膺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创作理念,推崇悲剧,肯定《水浒传》与《西厢记》都是以悲剧结尾的杰作。李渔则表明并不认同“发愤著书”,宣扬“唯我填词不卖愁”,极力肯定喜剧创作,甚至认为自己的诗文“皆属笑资”。  相似文献   
96.
金圣叹是明清之际的文学批评大家,他将佛学的因缘生法命题引入文学批评,借用动心而为、随因缘而起、设身处地等佛学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的人物塑造过程,又通过格物、物格、忠恕等儒学命题来说明人物创造理论。在此基础上,金圣叹进一步提出因文生事理论,揭示了通俗小说的结构特点——以情节贯穿故事、人物,从根本上指出了文学创作的虚构本质。  相似文献   
97.
研究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多维联系中去考察斑斓多彩的性格系统,金圣叹在《水浒》评点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金圣叹不仅探究出人物性格的多层次、多侧面,还看到在众多同类人物之间的微妙差异,以见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复杂。金圣叹这一卓识,与《水浒传》本身的丰富多彩相关,也与金圣叹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朴素的艺术辩证法密切相关。尤其他评点的贴近作品、直透内里的研究方式,堪为后世楷模.  相似文献   
98.
金圣叹在《西厢记》批评中,非常重视人物形象与构成,并具体地提出了刻画人物性格的心(人物心理)、地(人物的社会地位)、体(人物间的关系)概念及其作用,规定了运用三要素刻画人物性格的具体方向。为了突出人物性格,金圣叹还主张明确区分主角和配角的作用,强调人物的感情和景物的密切联系等。  相似文献   
99.
《史记》如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显著,而在两汉至唐朝,更多只是关注《史记》的史书性质,用史笔评论《史记》。但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文学角度而言,也说明其文学手法上的高妙。所以本文总结《史记》的文学批评的发展,尤其关注此方面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先生的评点。  相似文献   
100.
金圣叹的律诗分解说是其诗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其批评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分解”结构观具有“结构”“思致”“心地”三位一体、同构共生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其生平经历和个人趣向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