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48篇 |
免费 | 218篇 |
国内免费 | 4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91篇 |
劳动科学 | 30篇 |
民族学 | 166篇 |
人才学 | 90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540篇 |
理论方法论 | 397篇 |
综合类 | 4748篇 |
社会学 | 487篇 |
统计学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209篇 |
2022年 | 218篇 |
2021年 | 292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229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161篇 |
2016年 | 228篇 |
2015年 | 378篇 |
2014年 | 722篇 |
2013年 | 469篇 |
2012年 | 511篇 |
2011年 | 553篇 |
2010年 | 569篇 |
2009年 | 535篇 |
2008年 | 626篇 |
2007年 | 490篇 |
2006年 | 428篇 |
2005年 | 345篇 |
2004年 | 307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235篇 |
2001年 | 228篇 |
2000年 | 151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美之深邃,是审美中达到美的极致的暗中动力,它渗透在个人、时代、文化、宇宙之美中,主要与宇宙的深邃相连,但不是各文化建立起来的宇宙观念,而是既与宇宙观念相连又与之有所不同的东西。理解了美之深邃,方能理解审美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现象,如灵感和创新,才能进入美学新的深度中去。特别是关注到美的深邃中出人意外和人不可控的一面,对于美的历史上的产生时刻、美在历史中的变革时刻以及美对于宇宙人生的深邃意义,都会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42.
“哲学比较”之所以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前提反思,是因为前提的未经审视只会为任意和武断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通达特定民族精神的整体及其根本不再成为可能。前提反思意味着要去追问:哲学比较将从何处起步、进入怎样的理论视域以及采取何种基本的理解方式,才可能具有真实的效准?所谓“真实效准”,是指依循必要的原则和尺度,以不断增益确定性的方式,使哲学比较的各方面有效地保持在同整体及其根本的有机联系中。第一,“开端的本性”对于比较不同哲学思想之传统来说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说特定的哲学开端意味着特定精神类型的指令和定向,那么这样的命运性肇始便引领着并且规模着特定哲学的整个历史性进程。第二,在现代世界的处境中,实际发生的哲学比较不能不一般地运行于西方哲学的坐标之中,并且不能不一般地采用现代话语的形式。因此,除非西方哲学的“自我批判”能够被明确地意识到并决定性地进入比较的视域中,否则就不可能为客观地理解古代哲学和东方哲学提供真正的基础。第三,就像哲学比较运行其上的立场要能够批判地获取一样,使比较得以开展并由以进行的“解释”也须摆脱它的天真状态。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去掌握“超越一切主观意义的现实”;必须根据这... 相似文献
4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古典大学之道的哲学诉说。大学在科技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凭借学科优势,以科学研究、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展现其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创新时代诠释。“三纲领”凝练了古典大学之道,“七证”之方求证了内明修养,“八条目”阐明了“亲民”实际学养,体现了古典大学之道的教育哲学内涵。大学之道的蕴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映射其时代特点,并在本质属性上呈现守正出新的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理念的创新性,展现了现代大学之道对古典大学之道的价值传承。科学技术时代,大学以其大智、大树、大爱履行社会职能,再释大学之道的古典哲思与现代诠释的完美结合,展现其“道”与“器”的一轴两翼,彰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道器”交融,以“道器”相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承担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44.
王阳明批评朱熹格物论“析‘心’与‘理’而为二”是否为误读,可谓众说纷纭。朱熹既然强调“心具众理”且“万理具足”,则即心求理应属可行,且足够穷尽世间万理,但他却要求学者一定去即物穷理,似有自相矛盾、心理为二之嫌。然而,朱熹的即物穷理实有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两个隐微前提。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故虽“心具众理”,而穷理工夫必于事物情境之中展开;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则虽即物穷索,而所求亦乃即物而显的心性之理。因此,朱熹强调即物穷理,同时也是彻底坚持了“心具众理”“心与理一”的原则。然而,相关前提在朱熹哲学中虽天然内具,却未充分展开,直至阳明哲学才被明确诠释出来,从而正式澄清了格物工夫中物理与心理的合一问题。抛开误读问题,朱熹哲学天然内具却未充分展开的内容,到阳明哲学则被明确诠释而大放异彩,可说阳明格物论是对朱熹格物论逻辑一贯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5.
傅德岷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3,2(3)
明代的巴蜀,承平局面持续较久,书院、义学、私塾兴起,作家增多,文史著作颇丰,散文也有长足的发展.仅巴渝地区就涌现出了李实、江朝宗、邹智、刘范、张佳胤、王应熊等影响较大的作家,题材、形式多样,议政、纪事、言志、抒情,均有可观之绩. 相似文献
46.
陶渊明出仕刘牢之镇军参军虽为旧说,但仍令人疑窦丛生.<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元兴二年秋冬之际服阕闲居的作品,所语"时事",所用修辞等皆契合刘牢之军政实事.<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出仕刘牢之的重要诗证,对陶渊明仕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48.
赵小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2):10-15
为了辨析刑名之学与名家之关系的基础上法家对刑名之学的批判继承的不同方面,采用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以及分析对比的方法给以论证。名家分为实用名学和理论名学两部分,对法家发生影响的是前者,而后者则正是法家所坚决排斥的。实用名学中的名实关系、刑名之学对法律条文的规定及其经验教训和孔子的正名学说,都给法家提供了构建社会和制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49.
毕雪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日本文学吸收了中国文学的营养,发展至今。其中江户时代的物语文学体现了日本民族接受外来影响的成熟。本文以《蛇性之婬》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对比为例,主要从叙事内容与结构进行分析,意在考察日本物语文学怎样吸收中国文学(文化)的因素并将其转化为日本文学(文化)传统因素的。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