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王蒙 《领导文萃》2011,(22):96-99
智慧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博闻强记、知识丰富。我们非常佩服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人物。这些人的知识特别丰富,记忆力特别好。马上就可以想到钱锺书先生,人家说钱锺书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他到一个图书馆,里面有比较重要、有代表性的书柜,这个书柜中的书全会背,  相似文献   
42.
以笨服人     
蒋骁飞 《可乐》2011,(7):13-13
钱锺书年轻时饱读诗书,聪慧过人,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锺书颇有些自负,甚至恃才放旷。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有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锺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锺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43.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第四册,谈到江南几座城市的诨号: 近世吾乡惠山泥人有盛名,吾乡语称土偶为“磨磨头”,而自道曰“僚伲”,故江南旧噱呼无锡人为“烂泥磨磨”。亦犹苏州人诨名“空头”、常熟人诨名“汤罐”、宜兴人诨名“夜壶”。  相似文献   
44.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一文和《性格组合论》一书的出版,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少人以为"二重组合原理"是刘再复首创的,其实不然。我国当代最早或首先论说"二重组合原理"并作了精辟论证的学者应是钱锺书。  相似文献   
45.
陈远 《中外书摘》2011,(7):17-20
一 之前我采访王世襄的时候,王世襄说:“如果吴兴华活着,他会是一个钱锺书式的人物。你应该写写他:”而曾经教过吴兴华的英籍导师谢迪克则这样追忆他的学生:他“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吴兴华的妻子谢蔚英在许多年后这样回忆他:  相似文献   
46.
钱锺书的《围城》不是一部方言小说,尽管其独一无二之处恰恰在于主人公流浪汉式旅行涵盖了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来自北方的人物也不少。《围城》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之点是钱锺书很少让小说人物说他们自己的方言,而尽量让他们说南腔北调中西合璧的国语。《围城》中的方言土语就像鬼魂和影子一样藏在国语背后。虽然作者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偶尔使用方言,但也尽可能削弱方言的影响。吊诡在于这种超方言写作也能揭示蕴藏于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神。20世纪40年代,当北方作家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努力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时,南方的钱锺书却和他的人物一起学习正在形成中的国语。两种不同的学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遗产。  相似文献   
47.
海内外甚少人否认钱锺书是20世纪中国文哲研究的顶尖人物,然也甚少人能说清为何是钱成了当之无愧的学术史豪贤,偏偏不是他人.这除了《谈艺录》《宋诗选注》《七缀集》《管锥编》若不倾注苦功通读委实难以读通,另一原因恐是未能沉潜其《槐聚诗存》,去探询钱为何青年时即志在殉学,且倾其毕生博识睿智践履了他对学术史的角色自期,堪称庄严.这就是说,赖以传世的经典名著若像满坡青松参天,则其渊默幽邃之根,几乎皆可在其旧体诗中找到.这便是本文愿仿老牛耕田,一步一个泥坑,即逐字逐句地笺释钱诗的原汁原味之缘由.也因此,本文的论述方式近乎古典,除了两千字的总体评议,功夫全落在对钱诗的朴学式注释,不事炫学,唯求经得起方家咀嚼且证伪.  相似文献   
48.
对《老子·五章》王弼注展开空间性阅读,可以看出钱锺书《管锥编》相关讨论于义未安。《老子》及王弼注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不仁”伦理学。在一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通过对通常意义上的“仁”的全然否定与断然拒绝(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绝仁)隐秘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仁”。大仁不仁,是以有仁。“不仁”伦理学由客体而观之,持一种“无偏私的目的论”;由主体而观之,持一种“无私心的目的论”;合而言之,持一种“无私的目的论”。“不仁”伦理学尊重个体的本真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在二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由“天地不仁”推出“圣人不仁”,这种“法自然”的运思方式不仅没有陷入摩尔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谬误,而且也不宜视为一种谬误。在更一般的意义上,不妨视“不仁”伦理学为“做汉语言伦理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49.
家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细胞,经由家族长时间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家训,不仅是家族文化的外在显现,更是家族成员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钱氏家族素有“苏南望族”的称号,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与钱氏家族所秉承的家训不无关系。钱基博、钱锺书父子承续钱氏家训,将钱氏家训作为自身文化实践的价值导向,通过以诗书传家、以德传家、以高远之志传家、以忠传家等内容为基本准则,进而呈现出钱氏家训的教化功能、家风形塑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功能,体现了钱氏父子将“道统”融入家庭教育,有机地将个体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担当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两昆仑”现象。  相似文献   
50.
针对学界对钱锺书“化境说”的理解存在的分歧,采取文本细读、以钱解钱、比较对照、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重新解读。时空定界上,“化境说”立足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多学科理论,是钱氏打通古今、中西、学科的思想结晶;功能定位上,“化境说”是普通级译者追求的最高理想、专家级和大师级译者达到的最高标准,是全译最高理想与最高标准的通约;范畴定类上,“化境说”是钱氏结合对林译现象的重评,由个人翻译实践提升而萌发的片段翻译思想,并非他刻意建构的系统翻译理论。“化境说”的“三定”有助于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实质,将钱氏翻译思想发扬光大,推动中国传统译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