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郑文林 《社区》2009,(11):8-9
《石语》是钱锤书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 该书出版后.即在学术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掀起了又一轮“钱学”热。报刊上有数十篇文章热评这本书:有讲该书的学术文化意义的,有讲该书内容掌故的。也有对本书的校注乃至标点提出商榷补充或补正的:但也有对此书出版原委妄加猜测的.等等。  相似文献   
62.
西方互文性理论强调文学历史中的文本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指涉关系.钱锺书的著作旁征博引,引合众多话语现象,具有强烈的互文性特征.在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中,话语现象的聚合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它们通过不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组成形形色色的文本网链,达成不同的批评目的.对这些文本网链的描述与分析,从一个方面揭示出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63.
吴子林 《学习与探索》2020,(7):172-193+200
基于独有的宇宙观,中国文化确立了重"象"、重直觉、重体验、重体悟的隐喻思维,迥别于西方重概念、重分析、重演绎、重论证的逻辑思维,与之相应的是"注疏""语录""公案""评点"等"断片"式学术书写。20世纪以降,在西方话语系统的冲击之下,汉语逐渐丧失其主体性,思想与文化的传统随之断裂。钱锺书的研究表明,为"使语言保持有效",应充分发挥汉语之人文特性的优势,将隐喻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融通,以更好地表现人类复杂的心灵世界。"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创构,可谓"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其内在机制与传统的书写经验、思维模式、文化范式等一脉相承,而化解、协调、平衡、弥合了诸多矛盾,形塑一种"新感性",进入了"生生不已"的精神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64.
钱锺书不专治红学 ,却特别喜欢谈论《红楼梦》。在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中 ,他经常以比较随意的方式 ,发表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 ,表现出他对这部小说的偏爱。通过这些言论 ,我们可以看出 ,他对《红楼梦》有很高的评价 ,对红学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的观点虽然不成系统 ,却谈言微中 ,能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在有关《红楼梦》的历次政治运动中 ,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独立思考 ,决不随声附和 ,表现出一位纯净学者的崇高风范。这篇文章 ,是作者过去一篇主题相近的论文的补充。它可以为红学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 ,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位著名学者和作家的理解。钱锺书先生去世未久 ,本文兼有哀悼与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65.
张伟 《阴山学刊》2011,(1):128-128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里,借人物(赵辛楣)之口不无嘲讽地说,学哲学,在我们这些做实际工作的人看来,学哲学等于什么也没学。哲学无用论,由来已久。偏见使然,在许多人眼里,哲学是空疏、大而无当的同义语。哲学到底有没有用?有用的话,又该怎么用呢?  相似文献   
66.
典雅精炼的文言与明白晓畅的白话兼用,是钱锺书批评著述重要的语体特征。以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为背景,考察钱锺书在文言与白话问题上的辩证立场和基本态度,指出批评对象、批评文体对钱锺书语体选择的制约与影响,对于深入反思白话文运动的成败得失,更好地理解钱锺书文学批评的语体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倡导的双重语境下的“非线形阅读”,对文学接受意义重大。资料表明,钱锺书不仅具有足以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相互对话的思想,而且其文学批评也体现出“非线形阅读”所具有的语境的广博性与多重性;此外,钱锺书还注意到过于强调双重语境所带来的阅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68.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鲁迅、朱光潜等学者就共同认定:中国不但没有悲剧这种文体,也缺乏这种文体赖以存在的悲剧精神。钱锺书以《诗可以怨》作了一篇有力度的反潮流文章:中国的文学理论与西方一样,都推崇一种悲剧精神。中国正宗的诗歌传统渗透着伤春悲秋的悲剧精神,而以小说、戏曲为主要文体的民间文学则弥漫着大团圆的乐观精神。《诗可以怨》阐发出中国正宗的文学理论显扬悲情的传统,纠正了认为整个中国文学缺乏悲剧精神的看法的偏颇。但如以悲剧精神涵盖整个中国文学,无视中国的小说与戏曲文本几乎千篇一律的大团圆,忽略中国文化排斥悲喜情感片面分化的中和特征,也会陷入谬误。在这方面既表现出钱锺书理论合理性的限度,又显出胡适、鲁迅、朱光潜等人认为中国缺乏悲剧精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9.
钱锺书先生认为"文史不分"的内涵在于:"文"对"史"的补充(即以文学的开放性想象来弥补有限史料的空缺之处)、"文"对"史"的揭示(即以文学作品中虚拟的真实来揭示史书的隐晦之处)、"史"对"文"的校正(即以严谨的史学来对过于文学化的历史想象作一定的纠正),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史"互释或者单纯"文"对"史"的润笔的作用。这样"文"的作用就得以空前彰显和提高,同时在这种背景下,"史"的精髓与内涵也得以充分挖掘,两者内涵皆获得了一种真实且充实的效果。  相似文献   
70.
钱锺书先生认为“文史不分”的内涵在于:“文”对“史”的补充(即以文学的开放性想象来弥补有限史料的空缺之处)、“文”对“史”的揭示(即以文学作品中虚拟的真实来揭示史书的隐晦之处)、“史”对“文”的校正(即以严谨的史学来对过于文学化的历史想象作一定的纠正),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史”互释或者单纯“文”对“史”的润笔的作用.这样“文”的作用就得以空前彰显和提高,同时在这种背景下,“史”的精髓与内涵也得以充分挖掘,两者内涵皆获得了一种真实且充实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