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74篇
社会学   113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长征标语口号作为红色文化的代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成果的形象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民族呈现。作为党和红军在艰苦革命环境中坚持宣传的历史见证,长征标语口号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生动素材。新形势下,需要通过激活长征标语口号的红色基因、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借鉴长征标语口号的语言艺术、构建人民大众的话语体系,运用长征标语口号的传播媒介、塑造主流舆论的新型格局等措施,以更好地实现长征标语口号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阳勇 《东岳论丛》2022,(9):168-177
长征中《红星》报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巩固部队工作。《红星》报及时要求加紧反逃亡斗争以巩固部队,突出强调巩固长征中的“扩红”成果以巩固部队,持续推进消灭掉队落伍现象以巩固部队。《红星》报对巩固部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对中央红军巩固部队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和积极推动作用,有效巩固了部队,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从而为中央红军最终取得伟大长征的光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红军长征中,中国共产党把民族理论与各地民族地区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走群众路线,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民族政策,不仅获得了民族地区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胜利完成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而且把党建设新中国的梦想深深地烙印在民族地区人民的心中。研究红军长征时期党在民族地区所开展的群众工作,能够为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当前的民族工作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富英  依乌 《民族学刊》2018,9(3):37-42, 109-11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党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和民族实际的民族纲领政策,开创了一条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纲领与民族政策主张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独立、民族分离、建立联邦或区域自治等方面去阐释。随着我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已认识到民族独立或联邦制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主张民族自决和实行联邦制,并最终确认了在统一的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认真分析长征时期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演变进程,对新时期科学总结党民族工作经验和指导民族工作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42-147
中央红军"出湘入黔"的成功是多方力量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结果。因蒋介石欲借"剿共"削弱地方军阀,国民党地方军承担了"追剿"中央红军的主要任务。湘、黔、桂三省负责"剿共"的地方军阀在蒋介石和红军的双重压力下,自知实力有限,故更注重自保而不是取得战果。虽然蒋介石在通道会议前便已对中央红军西进入黔的可能性做了分析和应对计划,但地方军阀从各自利益出发,并未依照计划集中部署优势兵力。最终,黔东南地区出现国民党防守空虚,中央红军避实就虚,由此转入国民党军力相对薄弱的贵州黎平地境,争取了战斗主动权。  相似文献   
16.
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大规模介入事实上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就已经开始了。那年,许多社工教育界和实务界的同仁不约而同先后奔赴四川。特大的灾难深深激发了社工界的爱心,同时有力地激发了灾害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在本次云南鲁甸地震中依然可以看到之前社工介入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象征。其内涵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等。弘扬长征精神,对于加强当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仁悟 《老年世界》2014,(14):4-6
回头看了看大渡河,杨得志脸上露出微笑 1928年1月,杨得志随他哥哥一起来报名参加红军。 1934年春,杨得志担任了红军第1军团第1师1团团长。从那时起,杨得志率领这支有光荣战史的英雄部队,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和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打了不少硬仗、恶仗、苦仗,已显示出他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0月27日,《先锋报》刊发第一则长征报道,这则报道比范长江、陈云、斯诺、薄复礼、董健吾和长征亲历者的长征报道都要早。两年的时间里,该报持续刊发了145篇相关报道和9张图片,以多角度、多体裁的形式再现了一幅立体、动态的长征图景。《先锋报》上的长征报道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它打破了国民党政府长期对红军和苏区的新闻封锁,有效地建构了红军的正面形象,同时也广泛宣传了长征精神,较早地概括出长征精神的内涵;宣传"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使红军长征师出有名,并为中共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对外宣传报道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落脚陕北是历史的必然:红军长征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目标和方向上为最终落脚陕北提供了可能;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保证了最终落脚陕北;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客观条件是红军选择落脚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