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4 毫秒
51.
英语转换规则的限制条件在跨语言中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韩、汉三种语言含有定语分句的复合结构Wh-问句的转换生成过程中,英语形式规则在跨语言中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具体而言,复杂名词词组限制条件对英、韩、汉三种语言含有定语分句的复合结构Wh-问句转换生成过程均起到了限制作用.从语言类型学视角看,这是屈折语的形式规则在粘着语和孤立语中产生效应的语言现象.而讨论形式规则的限制条件如何在非形式及非典型形式语言中产生效应,有助于解释蕴藏在其中的语言规则与语言逻辑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2.
四川话中的"该是哈"问句表示问话人对所说的事实、情况、意见有一个看法或早有一定的揣测,发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求证,因此问话人往往期待对方肯定的回答."该是哈"问句相当于普通话中表求证的是非问.文章对"该是哈"的句法特征、"该是哈"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以及"该是哈"问句三种形式之间的演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3.
wh-指代至少发生在两个层级上,即结构层级和语义层级,wh-指代规则为句式转换创造足够的结构和语义空间.结构与语义转换空间的扩展遵循语言的聚合及组合关系规则,同时为Wh-问句具有开放性特征提供可行性过程依据.  相似文献   
54.
随着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和日趋多元化,问句逻辑逐渐获得了逻辑家族成员资格,初步显示出其理论价值。当代著名哲学家兼逻辑学家雅各·亨迪卡对问句逻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角度梳理并继承发展了古典问句逻辑思想;在句法层面,他把问句等价于祈使句并对之进行认知分析;在语义方面提出了问句逻辑的博弈论语义学;在语用层面,将所有探究视为一场寻求信息(知识)的动态问答过程,强调提问的策略选择、答案的语境敏感性和信念的可修正性。亨迪卡的问句逻辑简洁自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深刻的哲学意蕴,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55.
文章就田野调查数据对现在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南京人曾经经常使用的“VP不VP”式日渐式微,“还/阿VP+啊(啦/嗒)”的用法在今天南京人的口语中最为常见,“目前居住地”是影响市民选用哪种反复问句式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马巧正 《唐都学刊》2000,16(1):119-122
着重探讨了含蓄否定在英语中的实际应用,并且列举了一些例句,旨在通过例证对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性总结.这对于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力及阅读速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五灯会元>中"T,是否"句式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反复问句句式.该句式和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是否"及附加问"是不是"有密切的联系.反复问句中VP的复杂化是"T,是否"式产生的动因,先秦文献中业已存在的"T,可乎"句式则为其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8.
怀远方言的反复问句是"可VP"式,通过"可"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动词不同的体貌特征。可1表示未然,可2表示已然,其分布与疑问焦点结合紧密。"可"在各方言的不同语音形式是其语法化过程中语音虚化的体现;怀远话可2的读音是由于类推和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
文章在评价理论的框架内对附加问句进行了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结果表明:附加问句具有评价多功能性,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态度,压缩或扩展对话空间,还可以用来调整态度的强度以及说话者介入事态的程度.另外,附加问句的极性特征与其功能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逆向附加问句兼有信息和评价功能,而同向附加问句的主要功能是评价  相似文献   
60.
文章通过对古汉语否定词在官话和台湾话中存留的不同情况的比较研究,认为(一)台湾话处于古汉语和官话所代表的汉语两个发展时期的过渡阶段;(二)古汉语同官话、台湾话在否定词上的差异,是词汇中和与句法压缩的结果,词汇中和是“相竞性变化”造成的;(三)“中和”和“压缩”应是所有语言简化变化中若干共有方式中的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