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65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3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956篇
理论方法论   127篇
综合类   2033篇
社会学   136篇
统计学   4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71.
广州大学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学园区,拥有最大规模的大学生群体。因此,加强大学城校际间体育文化的构建,对大学城学生乃至整个大学园区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大学城校际间体育文化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促进大学园区体育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大学城校际间着手体育文化的构建有着特殊重要性及优势。  相似文献   
872.
从孔德创立社会学以来,围绕社会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社会学家一直争论不休。因为它关系到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是社会学发展绕不开的问题。而导致前人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社会与社会世界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往往以社会事实、社会结构或制度等代替,混淆了社会的实质。本文在批判性地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社会的本质在于社会世界,社会世界是多重实在,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世界的预设前提,它从一开始就是主体间性的世界,社会世界的本质是主体间性流。  相似文献   
873.
中国英语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和融会的产物。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他的中国英语是间性文化思维的反映。因此,对他的中国英语进行整理和评析,探究其文化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体现,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74.
古汉语常用词教学在内容上以"古今皆有词"中的857个"古今义同且异词"为主要讲授对象,在教法上体现为分散、集中相结合的讲授方式;132个"古有今无词"及"古今皆有词"中的84个"古今义同词"和12个"古今异义词"为学生自学内容。在常用词内容安排方面除了义项罗列外,增补《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和《新华字典》的释义内容,以此粗略地展现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源流线索,指出词义的古今异同,并针对异同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875.
简要总结了汉碑、汉简中与字义有关的三类字形演变规律,着重介绍了其中的"变形义化"现象。"变形义化"是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将字形中的某一部分稍作改变,成为能表明该字字义的部件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76.
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支撑,透视了汉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内涵,并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此外,文章还通过具体译例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对汉诗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及如何突破意象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877.
本文以朱子哲学中的代表性范畴——"敬"与"义"为切题点,重新梳理朱子的修养工夫论。认为朱子是以"敬"、"义"两分,内外兼顾,来统摄其它工夫的。朱子工夫论内容庞多,体系复杂,但均可归之"敬—义"结构中。在朱子工夫论中,"敬"与"义"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78.
当下社会公德水平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是其主要原因。过多地强调倡义和析理致使德育工作走进了理念的误区。仁爱是道德的根本。育仁是德育工作创新的基石。育养仁爱之心、营造助人氛围和净化行义环境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79.
晚明时期,随着东西海路大开,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教,针对中国高度文明的文化环境,采取文化适应路线,不仅使天主教在中国扎下根基,更引发了中西文化更深入地碰撞,其中生死观问题占据了重要地位。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灵魂、死亡观念做了全新的诠释,也对中国传统生死观念中对来世思考的缺失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调适。但鉴于中国重伦理的文化环境,利玛窦对西方生死观也做了部分调整,淡化神学意味,突出伦理道德,以有利于世道人心,使西方生死观在中国更加本土化。这迎合了明后期动荡政局下士人阶层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不仅有利于中西文化的相互认识和融合,而且对明末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80.
"侠气"是中国大众评判人格的核心标准之一,是中国式英雄的构成要素之一,但是它缺乏确切的理论表述。"侠气"应由"义"、"勇"、"游"、"信"四要素构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交织,而各有其特定内涵和侧重。从其"应然义"、"当下义"和"意象义"角度,对其"实然义"、"历史义"进行梳理和整合,可以从一个特定角度,为侠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规范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