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65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3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956篇
理论方法论   127篇
综合类   2033篇
社会学   136篇
统计学   4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31.
932.
周秦更替,秦短命而亡,其时代哲学思潮的特点是感通,表现在学术思想上由道术将为天下裂的道德不一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转变;王权尊崇上由东周的王权旁落到中央集权国家王权专制的转化;哲学思潮核心话题由道德之意向究天人之际的天人感应转向。汉初为恢复生产,与民休养生息,而以黄老清静无为之学为主导思潮。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随着儒学的制度化,五经成为两汉时代社会和人生的价值理想的载体。新莽期间谶纬之学得以流行,统治者把它作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工具。白虎观会议,就国家典章制度的基本原则、伦理纲常的规范、思想行为的准则,都做了规定,使儒学的制度化具有法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3.
在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接受美学扬弃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实现从自律论美学传统向交往论美学范式的转换位移,其不仅在艺术传播学层面上超越了传者中心和受众本位的片面主体性,而且在美学向度上跨越精英主义历史传统与平民主义现实精神的二元对立,初步建构了主体间性的审美交往本位观.  相似文献   
93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占有式教育走向交往式教育,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它把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建立在人性的本质上,注重生活世界的回归,主体之间是整体和谐的共在。这就要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传统的抽象化、概念化灌输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视域融合,探究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生活化路径,只有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为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质量服务,才能逐步引导受教育者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35.
王船山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中具有道德意蕴的君子观念,结合对心之主导的肯定,提出了自己对成就君子的独特看法。在《四书训义·论语》中,王船山肯定心对人之行为的主导,认为人之心是人行为方向和动力的源头。船山认为君子所体现的崇高道德境界,关键在于具有仁德之心,由此他确立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差别在于"立心异":君子心怀仁德、小人醉心欲望。并由内而外展现出两者的巨大差异。同时王船山又为成就君子,特别是小人向君子的渡越提供了依据和方法。抓住内心志趣对人的重要性,船山指出如志在君子,培养仁德之心最为重要。确立了正确的志趣,通过内外交相为养的修养工夫,以此涵养内在德性而成为君子。  相似文献   
936.
汉语中的虚词肩负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其中的副词是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再"又"还"都可以用来表示重复义,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是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是几乎所有欧美学生习得汉语的一个难点.文章对欧美学生习得重复义副词"再"又"还"进行调查,分析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37.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38.
《东岳论丛》2017,(6):51-56
本文从"宗教性"、"宗法性"和"自觉性"三重理论维度对儒家"义"观念进行剖析,并结合殷商时期的宗教文化、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及殷周以降政治文化的变迁对"义"观念的三种理论维度进行梳理和阐释。"义"观念由殷商时期宗教仪式的"宗教性"、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宗法性"转化为以人为主体的"自觉性",体现了哲学概念或范畴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革故鼎新的创造力和诚己化物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939.
企业肩负与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是企业的新动向。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新领域,由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义工队建设,以关爱桂城·企业创享家为例,社会工作者作为协助者和使能者促使企业义工队的形成与发展。企业义工队经历萌发、初创、发展与成熟时期,提出义工队在各阶段需在多元主体的支持和协助下,推动建设服务平台化并打造企业义工队特色服务的建议。最终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多方效益实现,形成企业与义工队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940.
仁自身包含的内在精神张力,决定了其作为道德评判尺度在实际运用方式上的复杂性。孟子的主要贡献,是将仁所包含的内在性精神张力,展开成为仁与义之间的外在性范畴对立。仁侧重于主体道德立场的积极性呈现,义侧重于其消极性呈现;仁侧重于情感瞩望,义侧重于规范约束,仁和义各有侧重,形成相互限制、相互支持的关系,有效提升了儒家道德观念应对矛盾而复杂的现实的能力。这种展开有助于避免"仁"与诸如"兼爱"之类观念的混同。周礼是孔子建构仁学的历史文化依托,从仁到仁和义的分化,与周礼的结构模式之间也存在对应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