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0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7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29篇 |
人才学 | 20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495篇 |
理论方法论 | 78篇 |
综合类 | 1048篇 |
社会学 | 89篇 |
统计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42篇 |
2010年 | 151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61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刘保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
寻根派小说作为最近几十年以来惟一自觉的小说流派 ,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重点。寻根派小说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 ,暧昧的传统特色与模糊的现代特征导致了寻根派小说具备着罗杰·福勒所说的“文本间性”的特征 ;寻找与背离 ,是寻根派小说的文本品性。 相似文献
92.
论翻译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作为翻译主体间性各要素的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和谐文化构建中得到启示,认为翻译主体之间应建立一种和谐关系,而主体间性恰好使这一点成为可能,这也是翻译能顺利成功实现的重要因素,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
张康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4):12
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场历史性的社会转型运动,意味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启。然而,在工业社会历史阶段中生成的可以归入现代主义范畴中的文化却如此深入人心,拒绝和抵制变革,从而使人类陷入了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出现是工业社会亦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后果,但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变革要求与文化延续间的冲突,也是风险社会出现的原因之一。置身于风险社会,对工业社会的个体性文化以及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的竞争文化进行反思,确立合作文化的建构目标,是一项迫切任务。风险社会意味着人类被动地成为命运共同体,为了将它改变为积极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行动这样一条道路可走,而合作行动的文化要求,则指向了合作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94.
石翠红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认为主体间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本质属性,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以"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主体间性是不同于主体性的、在教学中以师生共同面对的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为依托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规定性。交往是师生主体间关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主体间关系的核心,师生间建立主体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单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只有主体间性才能还给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5.
方汉文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全球化时代中,民族文明文化的传统与外来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比较研究关注的中心,但是无可讳言,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提出人类文化文本的主体间性观念,法兰克福学 相似文献
96.
刘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1):51-53,91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用"一方面保持动词的特性,另一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虚化,被分析为介词,这样形成兼类现象;当其与虚词"来"、"去"和"以"分别搭配套用时,所形成的格式在语法性质上具有兼类性,在句法形态上具有弹性和递归性。 相似文献
97.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1):1-7
德国胡塞尔创始的现象学,以意向指涉的对象为先验意识的现象,因此他的现象学还原并不能真正走向事物本身,而只能是主观经验的表现。由于现象学在发展中广被多家引发,已不是一个前后统一的学说和学派,要归纳其基本特征非常困难。但它的几个基本范畴,却有相对稳定的原始内涵,而且如意向性、现象、未定点等,虽有解释上的错误,但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本文以此为题进行是非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98.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介和旧媒介不断地开放、吸收,媒介间的交融和互补现象越来越凸显,"媒介间性"得到前所未有的生长,一种崭新的、潜力巨大的媒介生产"意义链"呈现在人们面前。"媒介间性"拓宽了单一媒介的意义空间,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产品,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加工、再利用和多元生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9.
李三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1)
对于技术哲学史,人们一般将它分为三个代际:第一代技术哲学源于前技术哲学史发展;第二代技术哲学可被称为经典技术哲学;第三代技术哲学(和正在兴起的第四代技术哲学)可被称为当代技术哲学.可以说,技术哲学历史表现为一种从实体理论到间性理论的发展线索.把技术间性理论作为当代技术哲学的一种发展方向选择,是对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和客体间性概念的极大发挥. 相似文献
100.
杨春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6):1-4,10
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发生的第三次美学论争 ,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 ,建立了现代主体间性美学 (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 ) ,开始了现代转型。这个历史过程尚未完成 ,但一定会完成。主体间性美学不仅克服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缺陷 ,具有现代性的理论意义 ,而且解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 ,具有现代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