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檀香刑》是一部在当代文坛引起很大争议的小说,诸多评论家有过见仁见智的各种阐释。本文只选择钱丁这个人物为观照对象,探究他因角色冲突带来的两难生存处境,审视他延宕生存选择的自欺策略,解析严酷的刑术政治环境下,他无从逃避的生存悲剧,同时希望藉此达成对庙堂知识分子这一文化类群整体的生存反思。  相似文献   
22.
"非非主义"以其近乎狂狷的后现代主义的诗学主张和实践表现为一种文化症候.本文试从文学及文化批评的视角对"非非主义"现象进行解读,探析在"非非主义"表象背后一些隐性的文化诱因.  相似文献   
23.
弗洛伊德曾指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就男孩来说,因"阉割焦虑"而克服"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正常成长的关键,这无疑与母亲在母子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密切相关。对小说《儿子与情人》与《金锁记》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深受父权制压抑下的两位母亲心灵的"空房子"状态及成因进行透视,继而剖析母亲此种情感状态及在母子关系中的主动性是儿子"俄狄浦斯情结"严重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4.
阉割文化”伴随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生而大行其道,也为“去势”引入了“阉割”之义。动物“去势”有三种作用,驯化、使肉 质肥美以及贸易垄断;而人之“去势”是封建君主制巩固皇权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有驯化之用。由古至今表示“去势”之义的词 也是不胜繁举,对此类词汇的搜集和整理,对农耕文明以及阉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古字、古词的考释都具有重 要价值。  相似文献   
25.
作为一个生理身份和社会身份不同的“兼性人”。《捕蜂器》的主人公弗兰克成了一个被排斥的“他者”.他只有通过残害动物和谋杀来释放被“阉割”的痛苦。小说家班克斯对人性及社会黑暗洞察入微,小说通过对弗兰克性格变异以及人生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女性在“男权至上”的父权制度下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现代人的身份困惑和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6.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康的主体理论是齐泽克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基础。拉康的主体是被阉割的主体,主体只有被阉割、分裂,才能进入象征秩序中。主体的阉割是不完全的,总会留有残余,这些残余作为创伤性的原质进入象征界,会形成能指秩序的不一致和空缺。意识形态幻象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整合的意义。这种功能是通过主人能指、移情、认同等运作环节来完成的。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穿透意识形态幻象,揭示其运作机制,破除其崇高之逻辑,通过征兆性解读,洞察意识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27.
汤亭亭在《中国佬》中描写了华裔在美国经历种族主义对华裔各种权利的阉割以及他们对权利阉割的反抗。分别从阉割和反抗性阉割,言语阉割和反抗言语阉割、职业阉割三方面来论述了《中国佬》的反抗种族主义主题,阐述了《中国佬》的反抗主题是民权运动的一种反映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8.
李亚平 《领导文萃》2007,(3):135-140
在公元1127年上演的巨型历史悲剧中,有一个介乎喜剧与悲剧之间的角色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童贯。  相似文献   
29.
以往关于《魔道》、《夜叉》这类怪诞的小说分析极少。只是指出它们对于人物的变态和病态心理作了一定程度的解剖和表现。这样的结论对于文本主题的开掘还远远不够。《魔道》是一篇极度寓言化了的小说,文本中种种隐喻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性文化的含义。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施蛰存的《魔道》,时代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令男性人物感到恐怖的已不是“大哥”式的家长,而是“妖妇”城市情欲世界的征服者,她们令男性陷入一种人格与精神分裂的状态中。文本中这几个令“我”神魂颠倒、恐惧害怕的女性形象,有着从陈夫人、巫婆到埃及艳后的僵尸的流变,即从年轻、衰老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其中蕴含着作家及小说中的“我”对美人迟暮的恐惧。  相似文献   
30.
旅法作家山飒的《围棋少女》一书获得了法国四项文学大奖提名,最终摘取了2001年法国中学生龚古尔奖的桂冠.双重性别的叙事策略,从形式到内容上对立的男女平等的乌托邦的建构,使得《围棋少女》仿佛创造了一个女权文本的叙事神话.但是文本叙事中所体现出的男女性别精神视域上的不平等,情节设置上的绝对浪漫化,宣扬的东方文化的神秘性,以及暧昧的历史真实都成为消解《围棋少女》女权神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