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5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417篇
理论方法论   54篇
综合类   617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32.
王夫之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集大成式的美学家 ,他的情景合一论是其情理美学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于思辨特色及和谐美感 ,是对中国古典情景关系认识的理论总结。一、情景说的认识基础和情、景    概念内涵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涵盖两个论题和两种类型。两个论题就是从创作发生机制来说是心物交感论 ,从审美表现机制来说是表情方法论。两种类型是指景中情和情中景表现形态 ,并由此而深入到艺术意境论。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是建立在其心物学说基础上的。如果说他的情理合一论是从心理—伦理关系出发 ,那么其情景合一论则是从心—物(情—境 …  相似文献   
33.
姜广辉  禹菲 《船山学刊》2016,(2):103-108
《论语》所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早已成了中国人的格言警句。本文概述了历史上学者的相关讨论,并探讨了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和现实意义。"道"有二义:一谓"真理";二谓"理论学说"。"弘"也有二义:一谓扩充、发展;二谓含弘、包容。理论家的责任在于要发展理论学说,如果只是躺在现成的理论学说上,那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这一思想警示当代理论界,要克服那种不求理论创新、只会空喊口号的空疏学风。  相似文献   
34.
历史、逻辑与理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一种表现形态,社会观念史亦是如此。古代中国人的家国天下的想象遵循自身的话语体系、阐释逻辑、历史语境与演进路径,形成了一种自在观照体系。近现代,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冲击、封建帝制倒垮以及新型政制建立,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中国人国家观念中的客体对象逐渐断裂,从王朝国家转向现代国家,其内在国家逻辑既延续传统中国政治文化逻辑,又与剧烈的社会变革保持同频共振,加速新中国观成型。当代中国人国家观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获得理论涵养,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5.
36.
把宗教学说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并且公然声明这一理论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只有这二者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说诞生的根本标志。毋庸置疑,《共产党宣言》的公开问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说的理论基石,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从而使《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说史上最光辉的文献。  相似文献   
37.
张原 《民族学刊》2014,5(4):1-7,84-88
中国西南的人类学研究有着深厚的区域研究传统。改革开放之后,西南研究陆续出现了"区域模式"、"族群模式"和"跨境模式"三种研究范式。其中"区域模式"更贴近于社会历史现实,具有强烈的学科问题意识。至二十一世纪,基于历史上民族的源流考察与走势判断,兴起了诸如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滇黔驿道、进藏公路等"通道"研究。这种基于"走廊"学说和"通道"研究而展开的"区域模式",将交互性和流动性作为研究之重点,来深入地阐释形塑西南中国社会人文特质的关系结构,将有利于中国人类学获得更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经验的世界图式,也有助于具体研究者获得真正的文化自觉和认知主体性。人类学的中国西南研究只有基于"区域性"的大视野来展开,在一种关系格局中来寻找西南研究的问题意识,才能摆脱"民族性"的现代叙事,并对"民族认同"这样的问题有所超越,最终回归到当地的社会历史现实和人文形态特质来深化对中国西南的认识把握,从而在学理上展开一些更为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38.
雒作龙  赵丽丽 《学术论坛》2012,35(12):178-182
作为心理学学者,维果茨基开拓了心理语言学的学术研究,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他的学说研究大多集于社会文化相对论的研究视角。事实上,维果茨基的学术研究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为研究方法论基础,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学、语言学的研究实践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的具体体现。为此,文章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去理解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实践方法。文章不仅阐明了维果茨基关于心理语言学的核心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学说,更为思维与语言的交互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具有纲领性意义的学术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9.
王夫之政治哲学受到晚明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权力合法性来源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和法治学说的影响,至少在九个方面与西学有惊人的相通之处:一是论族类生存的自然权利与西学论人性和国家起源之关系相通,二是对“正统论”的批判与西学论“霸政非正”相通,三是对“民岩”的分析与西学论如何解决统治者畏惧民众的问题相通,四是论“环相为治”与西学论权力制衡相通,五是论“君之是不是,丝毫也不可带过”与西学对“王惟所命亦无不是”说的驳斥相通,六是论“岂得以舜之所以事瞽叟者事君”与西学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相通,七是论“豫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外”与西学论“王而不遵法度则非义”相通,八是论“以法相裁……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焉”与西学论“法度者,乃上下尊卑所均而无异”相通,九是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与西学论“严以治官、恕以待民”相通。  相似文献   
40.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之前,曾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其中便有德国.而只有考察德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各种宪法学说论争,才能体会到当时德国宪法文本的真意,才能抓住当时德国宪政制度的精髓,才能领略当时德国宪政中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