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98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142.
许戈辉 《东西南北》2011,(10):75-77
一首《春天里》,唱红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旭日阳刚兄弟。就在人们为这对兄弟感动和庆幸的时候,《春天里》的原作者汪峰却宣布要收回属于自己的版权。大众的草根情结,让天平偏向了旭日阳刚一边。网上充斥着种种揣度,甚至有人指汪峰炒作。汪峰说,《春天里》的版权当争则争,这不仅仅代表他个人的权益。而对于旭日阳刚来说,拥有自己的作品才是当务之急。他们只有能用自己的作品打动听众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旭日阳刚"。  相似文献   
143.
这幅古画到底描绘的是什么故事呢?那个驾驶飞机的人又是谁?他是全身而返,还是机毁人亡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画背后的飞行传奇。  相似文献   
144.
龚古尔兄弟对福楼拜其人其作品存在偏见与误读,其原因既有文学观念的不同,也有对杰出同行的嫉妒,还源于对福楼拜本人的固化印象.这些误读在他们的长卷日记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这些篇章也成为极具个人性的“福楼拜”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145.
华如璧(Rubie S.Watson)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和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兄弟并不平等》是她贡献给汉人人类学界的一本经典著作。本书是华如璧在其获得伦敦经济学院(LSE)博士学位的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  相似文献   
146.
陆九渊兄弟系宰相之后,而其出生时,家道早已全面衰落。为重振家声,陆九渊兄弟坚持重农兴商,以改变家境;维护聚食合爨,以彰显礼义;注重培育贤能,以光于闾里。其努力结果,使陆氏家族得到宋孝宗亲口赞誉,后来又获宋理宗颁诏旌表。陆氏家庭背景对于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7.
2009年6月17日上午8时,贵州省晴隆县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正在作业的16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未卜。500多人连续进行了24天的生死大营救,可是除了在事故发生第9天时找到一具矿工遗体外,再也没有救出一名矿工……生命的进行曲,似乎到此刻上了休止符。  相似文献   
148.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中朝两国共同勘界以后,中方拟沿小白山、石乙水设立"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等十字碑,这一计划由于朝鲜的反对,始终未能赴之实施。其后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开始传出十字碑毁于朝鲜人的说法。然而经考证,"毁碑说"是中方人员在对抗日本向"间岛"(今延边)地区扩张,特别是在强调中朝两国以图们江为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却并不是事实。  相似文献   
149.
陆九渊没有把自己的学问概括为心学,宋代其他人也没有把它概括为心学。到了元代,有人以"本心之学"、"传心之学"来说陆学。不过,从宋末至元,事实上称程朱学为心学者更多见。明代时以心学说陆学的情形多了一些,但不能说已经很普遍。这样说的人似乎多对陆学持批评态度,陈建与唐伯元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明末以心学说阳明学的情形比较多见,"陆王"之说此时也已出现,但未出现"陆王心学"之名。一直到清中叶,此名始出现。在20世纪后半期,"陆王心学"之说大倡,陆九渊被作为主观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0.
精神分析理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外在行为是内在心理的反映。那么,看客的外在行为是“看”,其内在心理又是什么?鲁迅小说与余华的《兄弟》(上)(以下简称《兄弟》)都描绘“看客”这一人物形象,但由于两位作家生活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笔下的“看客”当然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鲁迅笔下的看客精神麻木、冷漠,甚至有些恶毒,他们在无意识地对他人进行精神虐杀;余华《兄弟》中的看客狠毒、暴力,甚至有意识地参与了对他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虐杀。而且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看见,鲁迅对生命充满悲悯意识,对社会充满责任意识,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而余华总是以血腥死亡的暴力视角以及疯狂腌脏的暴力语言来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缺乏对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对生命的悲悯与怜惜。更像是“鲁迅笔下的看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