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按照文质相复的历史循环理论来衡量,魏晋是一个主文的时代。刘勰将“质文代变”转换成文学理论命题。从文学发展史上来看,魏晋是一个灿烂的文学时代,而这个时代得到了史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双重支持。西汉末叶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的儒家文学观念,于汉末魏初“唯才是举”大时代背景下有了“诗赋欲丽”的隔空响应与理论续写。过度重视生活奢靡享受,追求生活的无上质量,钟情心神的快乐精彩,甚至对于美好的容颜、外在的神采风姿也是趋之若鹜,在文学上必然更加重视与追求绮丽的文采,从而形成靡丽的形式主义文风。在“灵均余影”与“瞻望魏采”双重因素影响下,“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批评理论应运而生。虽然魏晋文学自觉说已经被证伪,但文学脱离了儒家教化的羁绊,在魏晋得以实现回归文学本位,追求文学个性以及华美辞采、任情任性,这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巨大进步。一个区别于汉风唐韵的华丽的文学时代令后世瞻望。  相似文献   
122.
前人对陆机诗歌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议,以及对陆机诗歌的抬高和贬低,都与他诗歌中的士族意识密切相关。士族意识的形成是魏晋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标志着中国诗史上士族意识的成熟。陆机诗歌对中国诗史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深刻地表现了士族意识。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家族情结、乡曲之思、功名意识等方面。陆机诗歌展现了一个士族文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的自负、冲突、忧思、孤独。较之于建安诗人,陆机诗歌的确缺乏刚健的风骨,但较之于六朝时代盛行的玄言诗和宫体诗,陆机表现士族意识的诗歌毕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既有一定的力,也有一定的气。  相似文献   
123.
虽然《文赋》不是一部专门性的修辞学论文,但它所反映的陆机的修辞学思想却是相当系统的,在修辞学史上相当有价值。但对于陆机的修辞思想及其在修辞学史上的贡献,修辞学界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文章在几部修辞学史对陆机及其《文赋》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对《文赋》的细致耙梳,从文质兼美的修辞主张、情感及求知对修辞的影响、“尚巧”“贵妍”及“迭代相宣”的形式美修辞技巧、创新的修辞追求、独特的文体风格论与语言风格论等五个方面总结陆机的修辞思想,以期对其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  相似文献   
124.
被钟嵘称为"太康之英"的陆机,之所以能取得西晋太康文坛的霸主地位,是与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各类文体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分不开的.陆机在文体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奠定连珠体的基本体式;二、确立骈文的基本格局;三、颂体的创新;四、挽歌的变体;五、赋体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5.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说,此说对诗歌的本质特征有新的理论概括,与先秦以来传统的"言志"说有实质性的区别。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明确地阐述了作家的社会生活、主观情感、创作三者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的审美特性诸理论。这些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言意之辨”与两晋南北朝的拟古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前代诗歌耸峙的艺术高峰,"后来者能否居上"式的困惑使得两晋南北朝诗人在竭力摹拟前代诗歌的基础上,以期找到一条"能够居上"的道路.魏晋玄学对于"言意之辨"理论的探讨,尤其是王弼"言不尽意"、"得意忘象"解<易>方法的出现,正为拟古诗作的涌现和蔚兴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这些作品中不乏名家之作,但作为一种为艺术创新所作的尝试,它付出也必须付出"少有佳作"的代价,即在理论上巨大进步的同时亦导致创作实践上某种程度的退步,创作受到了理论的束缚.因此,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拟古诗不可避免地受到后世诗评家的诟病.这是诗歌自身在其演进的过程中付出的必然代价,是其发展规律所决定的.陆机及其<拟古诗>十二首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对《文赋》序中主要语句"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理解,指出"意不称物"之"物"不是指客观事物,而是指文体之格调."意不称物"是指文意偏离文体之情感格调,进一步指出《文赋》的主题为论以辞表意之方法.还指出了《文赋》没有关涉确立主题的议题,给《文赋》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8.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着深厚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吴地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这与刘勰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吴文化圈域内有密切关系.《文心雕龙》的吴地文化烙印突出体现在刘勰对南朝文学的浓厚兴趣.刘勰认为,南朝文学整体特色是“新巧”,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繁盛.这一评价是历史上较早对吴地文学甚至吴文化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机其人其作,刘勰也有较多关注.《文心雕龙》就是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9.
陆机在入仕与出仕、忠与孝两难的境地中折磨着自己,最终走上了一条漫长的不归之路。他经历了纠结的人生,并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诸多的斗争,但最后却走到了不归路的尽头——死亡。陆机出身豪门,信奉儒术,身处动荡的社会时代,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0.
陆机《文赋》中的审美体验理论以其儒道参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并体现出生命意识的觉醒.陆机的审美体验理论蕴含着“气”和“逍遥”思想,表现为对个体生命无限自由和超越的追求,呈现出自由生命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