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芝兰玉树山水清音——谢氏宗风与山水诗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1,14(1):21-25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正式形成于两晋南朝.谢氏家族中的谢混、谢灵运、谢朓叔侄三代创获的山水诗派,代表了六朝文学的一个高峰.山水诗在谢氏手中的演进与特点,与其家族一以贯之的宗风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2.
晋太元八年,东晋军队在谢安、谢石及其子侄的指挥下,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东晋朝廷转危为安,陈郡谢氏由此成为晋末最显赫的士族之一。但此后经来自东晋政府上层的抑制,来自下层孙恩、卢循起义的打击,更经宋初改朝换代、皇权重振的冲击,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谢氏家族迅速走向衰落。这一段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宋之际士族的衰落及士庶之间权力交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3.
陈郡谢氏在刘宋仍保有一流门阀的社会地位 ,但已失去东晋时左右政局的实力。刘宋专制皇权已经恢复 ,对包括王、谢在内的一流门阀都有生杀予夺之权。由于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身于北府兵 ,对创建北府兵的陈郡谢氏 ,存有敬畏心理 ,深怕谢氏恢复东晋时权势 ,故刘宋历代皇帝对陈郡谢氏都采取既尊重利用又打击压抑政策 ,以防止其掌握实权。陈郡谢氏中识时务者 ,谦退自处 ,远离权势 ,就会享有富贵尊荣 ,得以善终 ;不识时务者 ,想有所作为 ,争强斗胜 ,必遭杀身灭门之祸  相似文献   
2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高度兴盛并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中,陈郡袁氏家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家学门风特征。如思想方面,深受儒家学术影响,在文学创作、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儒家风范。袁氏家族成员多博学好文,著书立说者不绝于史书,在文学、史学及才艺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为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陈郡袁氏世代忠贞,并依赖其渊博的家学、优良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处身立事原则,在众多林立的高门大族之中独树一帜,稳立于东晋南朝政治文化的中心。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以东晋南朝陈郡阳夏谢氏家族子侄的政治行为为研究对象,结合<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及出土文献资料,统计这一历史时期谢氏家族各代成员的官职品住,分析谢氏家族政治地位的升降;其次分类解析各代谢氏子弟的政治行为,阐释其与谢氏家族社会地位升降互为因果的关系;最后阐释谢氏子弟种种政治行为源于社会形势、家族文化传统及个体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27.
赵海丽 《兰州学刊》2008,(11):205-211
陈郡袁氏家族为南朝著姓。文章将正史与碑志文献相结合,就袁氏家族谱系、与其家族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袁氏与皇室及世家大族间之联姻等情况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8.
杨匡和 《南方论刊》2009,(4):89-90,88
在天才大诗人李白的视线里,无论前贤抑或时人,“古来相接眼中稀”。然而,兴盛于东晋并延及南朝的谢氏家族的文韬武略,颇受李白青睐。本文拟就此对其辨析,以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李白的思想、志趣与性情。  相似文献   
29.
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影响日益增加,名士奉佛的风气日浓.作为东晋南朝社会地位和文学影响最大的侨寓文化世族之一的陈郡谢氏,其家族经历了由天师道世家向奉佛世家转变的历程,佛教信仰绵延不绝,代有其人.他们结交名僧,参与佛教活动并撰写佛教文章,为推动佛教中国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佛教信仰也影响了文学创作,而山水题材诗的出现对南朝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正>历史上,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到变态这个级别的,唯有魏晋南北朝。在魏晋南北朝,男女之间相亲时不问车子、房子、工作和户口,只问姓氏和郡望。你是琅琊王氏吗?你是陈郡谢氏吗?你是高平郗氏吗?男方答:我不是,但咱很牛,车子是加长林肯,房子是北京二环的四合院,从哈佛大学毕业,有上市公司,别人都说我长得像张嘉译,我还上过《非诚勿扰》,24个美女都给我亮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