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18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5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381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淮河流域自古就是旱涝、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且因其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淮河流域多灾多难。近年淮河流域相关县市虽未明确提出"灾难遗址旅游",但也进行了一些相关产品的开发尝试,但总体上淮河流域"灾难遗址旅游"还未成气候。对此,相关县市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须坚持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杜绝过度商业化、加强群众参与、适时适度开发等原则,采取多种旅游资源组合开发、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灾难文学作品展现抗争精神、大力挖掘民间文化的开发方式,进行适宜灾难文化开发的市场营销,进一步打造灾难遗址旅游系统化品牌,以此谋求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12.
贵州史前文化遗址众多,文物富有代表性,反映出贵州远古人类的繁衍过程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出土的古人类遗骸,说明贵州是人类发源的摇篮。石器和骨器、角器的广泛使用,改变了贵州古人类的生存状态。狩猎技能的提高,火的广泛采用,纺织和种植的出现,改善了贵州古人类的生活条件。发掘出的金玉装饰之多,反映出贵州古人类已具有审美意识。贵州史前文化不但是贵州社会文化发展的源头,同时也为贵州汉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3.
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关系到遗址性质、年代的探究,受到学术界及公众的关注。仅就已发表的四片考察,可知其中有的肯定属于西周初年,并可能与周公旦有一定关系;有的以“周公”为卜问主体,虽不能证明即周公旦,但也属西周早期。总的说来,卜甲的各方面特点都类似岐山凤雏卜甲,后者正是西周早期的。  相似文献   
114.
据甘肃日报2004年4月21日报道,由甘肃省考古所发起组织的西汉水流域联合考古调查第一阶段工作已告结束,新发现70处古文化遗址。来自全国各地考古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听取了汇报,并在礼县进行了实地考察。3月28日,由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所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联  相似文献   
115.
良言 《阿拉伯世界》2004,(2):61-63,60
北非历史上曾被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先后占领、统治多年,留下了它们的许多遗址和遗迹,今日突尼斯境内的卡夫,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6.
曾兴盛了数百年的鄂西土司.于雍正十三年废除消灭.其建筑文物也大都随之消灭.本文详细介绍了仍存的遗迹和主要出土文物.  相似文献   
117.
本文从历史资料、地理方位、地势水系等方面,并结合实地考察、民间走访,论证了带湖与稼轩遗址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18.
约特干     
《中文信息》2008,(5):23
约特干遗址位于和田市西11公里处的巴格其乡艾拉曼村境内,北为海力其崖,东为阿拉勒巴村和亚兰干村。该遗址是古代于阗地区重要聚落遗址。历代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残片、古钱、玻璃片、珠子、金质铸像、画押、玉块、骨头等。陶俑多为人物、  相似文献   
119.
空间人文研究(spatial humanities)是继20世纪末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之后形成的一项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开启了对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语言与地方等诸多命题的新思考。将邹鲁古迹子思祠遗址群置于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的视角下,对这一考古遗址的文化肌理、时空转换、文与物的关系进行解读,探讨古人如何利用空间来接续和再生文化意义及其所反映的"古今一天,圣贤一心,道无古今"的遗址空间观。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古迹利用方式对当今考古遗址及历史街区空间的修复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0.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传说,一般认为伏羲时代施行《连山》易,黄帝时代施行《归藏》易。《归藏》易的特点是重视坤卦,坤为地、属阴,故《归藏》易是一种贵坤崇阴、重视大地和母性的易学。史前考古文化中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特征性器物与黄帝行《归藏》易崇阴贵坤的传说相吻合,牛河梁遗址晚期遗存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当地原生的以龙纹为特征的红山诸文化碰撞融合而产生的文明火花。牛河梁遗址庙、坛、冢从宏观设计、局部布局、器物造型等各方面都反映出成熟的崇阴贵坤的《归藏》易特征,表现出与黄帝易学传说具有强烈的对应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