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7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47篇 |
社会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朱升是上了中学历史教材的人物,他对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与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进巴蜀的隆中对策可有一比,对于朱元璋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建立明王朝,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元璋对朱升很倚重,朱升对朱元璋很尽忠,可谓君臣知遇千载一时。但 相似文献
32.
李俊民当生于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六月十四日。25岁时中进士,走上仕途,先后任下邳守、沁水令、彰国军节度判官等职。一般认为其归隐是因金末时事动荡,其实主要是仕宦十余载,沉沦下僚,李氏遂厌倦而归隐。而后39至59岁,李氏在颠沛流徙申生活,先后在福昌、伊阳等地避难,甚至一度流徙到南宋之襄阳,其多首写襄阳生活和风物的诗可为明证。元太宗七年(1235),沦为遗民的李氏应泽州守段直之邀,返乡泽州,一直到85岁辞世。晚年的李氏主要生活内容是为金源遗民,存文保道,故面对蒙元朝廷的延请,其态度是可为其筹略谋划,甚至支持重视儒家文化的忽必烈称帝,但他始终坚持隐逸之志,绝不做新朝之官。 相似文献
33.
石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6
在江西被罢官后,李梦阳回到开封,开始了他再一次的隐居生活,直到十五年后离开人世。这一时期,他写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以及碑刻文字,全方位反映了一个失势家居的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与故旧亲朋的往来,有对当地景物的描摹,有发自内心的牢骚不平之气,也有对身边生活琐事的状写。然而,最能体现李梦阳人格底蕴的还是那些啸傲林泉而心怀魏阙的诗作。 相似文献
34.
15岁时被国民党抓壮丁,逃跑途中加入了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十二军,从此,李义前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在之后长达14年的时间内,李义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数十次战役,消灭敌人无数,独自炸掉敌人坦克3辆、地堡1座、飞机1架,先后荣获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两次及多次三等功,各种奖章总计56枚。 相似文献
35.
习凿齿暮年遁隐新余白梅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3):153-160
出身世代业儒之家的习凿齿,始终俱强烈事功思想而从无宅心方外之意。若隐逸,襄阳的隐逸环境和文化都较江西白梅好得多。襄阳地处东晋与前秦争战前线,太元四年归入前秦。习凿齿被苻坚视为国器,离开襄阳和进入东晋都非易事。习凿齿卒葬于襄阳,《建康实录》有明确记载。江西习氏族谱有关习凿齿为避苻坚所逼而遁隐江西新余白梅的记载漏洞百出,原因是白梅于明代出了两位习氏显宦,在循例纂修族谱时攀附先贤所至,分宜习凿齿墓应该是习氏族人祭祀习凿齿的衣冠冢。 相似文献
36.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73
从现存的苏轼词来看,苏轼想要归隐的愿望很早的时候就流露于其作品中,并且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涉及。苏轼想要归隐的愿望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虽然苏轼终究没有彻底地归隐,但是其在从政期间不间断地享受着的归隐状态,却已经让他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满足。 相似文献
37.
时花兰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
李白,历来被称为诗仙,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仙道思想,本文试图从其隐逸与游仙的经历与诗作中探求儒家思想对诗人的影响.李白的多次隐居生活是为入世作的准备,他的游仙访道一方面是为了树立声望,提高从政身价,另一方面带有无可奈何的超脱和愤激之情,而他在隐逸游仙中又时时不忘现实,总是惦念着国家与民生,显示出儒家思想在其内心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8.
39.
颜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24-26
孔尚任在石门山隐居期间创作了《桃花扇》初稿,他在《桃花扇本末》中说:正是有感于李香君的故事“新奇可传”,才产生了创作《桃花扇》的动机。可见,他创作《桃花扇》首先是出于一种“传奇”的心理。孔尚任积极入世,1678~1681年三年之间,两次求取清廷功名,这期间的创作根本不可能抒发兴亡之感。事实上,他隐居期间创作的诸多作品也没有任何一篇与抒发兴亡之感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桃花扇》最初并非为表达兴亡之感而作。 相似文献
40.
东晋南朝隐士隐居地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隐士辈出,他们多隐居在幽美的山林之中,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了相对集中的特征。隐士隐居地分布的形成,是由隐士当时的特殊需求决定的。这种分布给当时社会文化及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