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意向状态所意指的非存在对象(方的圆等)是否存在、怎样存在等问题现已成为意向性研究中的特定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问题".罗素在评论迈农为此而创立的非存在论的过程中将这一问题尖锐地摆在现当代心灵哲学家面前.戴维森和蒯因等人对非存在论作了有力的否证.最近,许多学者依据有关科学中的新成果试图对非存在论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从而重新掀起了研究意向对象之存在地位的热潮,例示解释、编码解释、揉舍论和新的形式的非存在论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探讨隐喻、思维和文化三者的关系,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使用现象的异同及其根源,指出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一部分以及在隐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古德曼哲学有关范畴和表现理论把符号区分为指称和例示,并且指出表现是拥有、隐喻、例示三者的合一。这些理论应用到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个门类文艺中,可以看到与传统文艺相比,例示性作品的比例和重要性显著增加。未来文艺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会继续这种趋势,另一方面也可能在形式上又向传统进行某种程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15.
"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既是有意义的表象,又是有表象的意义,它是双构的或多构的;意象不是某种意义和表象的简单相加,它在聚合的过程中融合了诗人的神思,融合了他的才学意趣,从而使原来的表象和意义都不能不发生实质性的变异和升华,成为一个可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卡西尔有关语言哲学理论,从语言是符号化代表的人类文化特点入手,将语言和神话体现出的隐喻性特点与青海方言词语的表达联系在一起,探讨了青海方言词语的隐喻性特征,认为该方言中的词语表达具有诗意,是语言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探讨隐喻、思维和文化三者的关系,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使用现象的异同及其根源,指出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一部分以及在隐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情感在隐喻规则作用下并通过具身体验产生意义,形成以图示—例示及例示拓展为基础的网络关系.葛浩文夫妇翻译的《玉米》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让西方读者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出发,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体验系统探讨“爱”这一情感的概念隐喻认知特征,并分析葛氏译本所采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周易·系辞》中的“垂衣裳”解释,有两种影响较大:一是指衣裳作为管理者的标志;二是指对“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含蓄表达。不过,第一种观点已经偏离了“垂衣裳”所要传达的根本意指。该观点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陈传席先生。把“垂衣裳”作为管理者之标志的解读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商榷的必其一,悬置“盖取诸乾坤”的解读行为缺乏充分的、直接的历史史料支撑;其二,忽视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文化语境;其三,未注意到“衣、裳”分制的历史发展逻辑和衣裳并置背后所潜在的语境玄机。其实,“垂衣裳”句不过是后人假托黄帝尧舜宣扬无为而治的思想罢了。而“垂衣裳”之所以是“无为”思想的隐喻性言说,主要在于与“非垂衣裳”所关涉的有为行为相比较,“垂衣裳”所呈现出的是“守静”的意义,它是“垂衣裳”与“无为”思想相联系的拱顶石。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元方式,它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认知能力。外宣翻译离不开隐喻性思维。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阐释了常用外宣翻译策略,如归化、异化、补译、以语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运作过程,为人们灵活、适时地运用翻译策略提供了认知心理的依据,以期促进外宣翻译研究跨学科的发展,拓展外宣翻译的新思路,提高其对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