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人生活在语言当中 ,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受制于语言。人的语言一般是隐喻性的。而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因为智商和童年成长环境的特殊原因 ,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非隐喻性的语言观 ,其突出表现就是“跑就是跑”。阿甘在思维上“用眼死死盯住‘球’”的这种“痴”注定了他“真诚、仗义、执着” ,而生活也给予了他相应的获得成功的回报。一颗回归了真善美的“球” ,在生活中的每一次撞击都给假丑恶以猛烈的抨击 ,这对我们被假丑恶蒙蔽了的心灵实在是一种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2.
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跨域映射及关联对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机制似乎不具备充分的解释力。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能很好地解释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机制。根据顺应理论,隐喻性话语的生成是说话人对交际目的的顺应,隐喻性话语的理解则是听话人对说话人交际意图的顺应,而语境既为说话人和听话人相互顺应的条件,同时也是两者相互顺应的动态的构建性产物。  相似文献   
53.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语气是语言学界具有争议的一个课题。学者们对其见解不一,但大多都基于对其语法结构层面的分析。从认知的视角去关注形式与意义的内在联系,通过解读语法形式的认知意义,揭示该现象的隐喻本质。  相似文献   
54.
当代诗歌的语言本体意识与当下以口语写作为中心的写作现象自然地保持了距离,通过语言对虚无性的深度体验与精神探索,构成了当代诗歌书写的可能,李心释所具有的语言学家、诗人双重身份,使得他的诗歌书写有效地深入到诗的语言内核,对当代诗歌写作、诗歌史的诗学建构、以及诗歌突破文体边界走向当代社会与生命意识的建构,均产生了较为重要的话语启示。  相似文献   
55.
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喻在词义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词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因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 ,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认知手段。本文拟从隐喻映射理论、隐喻的理解和隐喻概念等几方面阐述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6.
隐喻是谚语常见的内部标记,英语隐喻性谚语是相对于根据字面意义理解的谚语而言的。英语隐喻性谚语也可以根据现代隐喻学的理论从其类型、句法特征及功能来再认识。其类型可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句法特征较为常见的是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主要有修辞功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7.
科技隐喻的认知理据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化是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性思维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是构成科学类比和科学范 式的本质思想基础。通过发挥其独特的“链接”和“转换”功能,隐喻不仅丰富了科技语体,也加深了我们 对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解。隐喻作为新的科学事实和概念前瞻性发现的重要工具而被使用,从而激发 科技创新,从外部推动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科技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 创新功能,主要以计算机英语为例。  相似文献   
58.
论汉字造字法中的隐喻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用比喻、借代、象征、婉曲等隐喻性思维模式将“世界图式”与物质符号融为一体的文字,它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世界,是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心灵化再现。  相似文献   
59.
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认为转喻翻译是在翻译过程中以语境为基础并受规约制约的转喻图式的例示,着力实现具有心理效果的转喻思维过程和其通向的目的意义.基于此理论,对比分析了《醉翁亭记》转喻的六个英译文,发现主要采用了五种转喻翻译策略:保留使用转喻图式-例示方式、采用不同的转喻例示方式、直接译出目标意义、转喻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同时译出和原文与译文之间形成新的转喻关系.  相似文献   
60.
本文通过对《伤逝》文本中涓生、子君形象的多重性与“五四”文化运动中文化形态的多样性的一致性分析,对涓生、子君相互关系的不平衡性与“五四”文化运动中多种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的一致性分析,对涓生情感经历的波折性与鲁迅自身文化实践历程中的情感经历的一致性分析认为:《伤逝》是一个隐喻性的文本。它以感性的形式表达了鲁迅对“五四”文化运动的全面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