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3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66篇
管理学   45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12篇
人才学   59篇
丛书文集   1596篇
理论方法论   215篇
综合类   5757篇
社会学   27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484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548篇
  2011年   623篇
  2010年   607篇
  2009年   615篇
  2008年   615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400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 "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992.
<荷塘月色>作为公认的现代散文名篇,因为自身具备的张力,给解读文本带来了较大的空间.本文就争论较多的"颇不宁静"的问题,提出不止于政治、社会和伦理等范畴的"个体价值张扬、美人幻梦意识盲动"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3.
唐湜的诗歌意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历来是诗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诗人、诗学家唐湜通过对诗歌历史与现状的考察,对意象及其特征进行了自己的独特描述,认为意象就是诗歌本身而不只是传达手段,意象是灵魂与意志的凝合,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并认为凝定的"姿"是诗歌意象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94.
新时期文学中的"乳房"意象,具有多重蕴涵.它既是女性生命强力的标志,也是母性勃发的象征,有时两者是交错相织在一起的.同时,它还与大地、坟墓等意象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一方面从意象的符号性、指义性等揭示了崔诗"人面桃花"意象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从诗的文化内涵及审美韵味方面分析了"人面桃花"作为中国文人爱情的精神原型.  相似文献   
996.
"直寻"是钟嵘的诗歌创作理论,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解说主要可分两类,一是认为"直寻"就是直接反映现实,二是认为"直寻"就是直抒胸臆."直寻"的本义应是"窥意象而运斤",即诗人将瞬间直觉到的"即景会心"的审美意象直接传达出来的意思.从"直寻"与"不贵用事"、与语言、与"赋、比、兴"、与"滋味"等方面来论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97.
隐喻的力量——论民间巫术信仰的重要象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将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标志物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地反映某种信义的象征.正是由于隐喻的力量,使得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根本性的意指功能,赋予了巫术神秘幽邃及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98.
论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诗歌美学中的重大命题——意象,刘勰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以完整概念使诗歌表现领域从直接抒情扩大到间接抒情,表现方法走向形象化;庞德、沃伦等提出“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意象界定标准,而运用意象的手法则可以是隐喻、象征或其他。中西诗歌理论对意象的阐释不同,但又互补、相通,认真对比研究,于诗美创造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歌德《浮士德》中的神秘现象及主人公的巫士身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现象加以论述:1.巫术的动机:歌德从被视为异端的神秘主义著作及活动和基督教正统观念中接受了关于“巫术”的矛盾界说:前者认为它是超自然的力量,后者认为它是“否定”、“毁灭”的代名词。2.影响的焦虑:这两种界说交叉影响着人物形象和主题,作者对浮士德既爱又厌恶,既肯定又否定。3.欲望与毁灭。伴随着浮士德欲望追求的是一系列的毁灭意象,歌德采用巫术题材的意义正在于对正统、秩序、权威乃至文明的反叛与否定。  相似文献   
1000.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好货"叙述,以往的研究往往运用"以文证史"的方法,视之为一种历史写实现象.本文拟从叙述学的功能意识着眼,将它还原为一种文学叙述现象来审视,旨在探讨"好货"叙述对文本建构的功能和意义.首先,在长期以来形成的"钱毒"观念影响下,"好货"叙述便捷地推出了一幅幅伦常败坏的"黄金黑世心"图景.其次,"好货"叙述还有效地发挥了镜鉴人性美丑的作用,为人物品性的塑造提供了合理化依据.再次,由于"货"往往致"祸",故而被赋性为"四贪"之一的"财",并衍化出"铜臭祸根"这一社会思维,中国古代小说巧妙地利用这种修辞关系,按照"财是祸之源"逻辑地推演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另外,在"好货"叙述中,以"金钱"为主体的"财货"常常被意象化,从而成为小说故事的诱因或情节的线索、网结,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